曹禺雷雨好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7-10 08:23 阅读:
曹禺雷雨好句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绰号。“曹禺”是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笔名(姓氏“万”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摘自孙庆升:《曹禺论》),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926年曹禺的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问世。1934年写就《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1940年发表《蜕变》,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

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彼时他仅有31岁。

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风格与《北京人》颇有相通处。

此后,他所写的独幕剧《镀金》,《桥》(未完成),以及解放后写的《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其艺术魅 力大不如前,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事实。

有许多学者认为,曹禺艺术创造力的衰退主要在于解放后受困于行政事务,加上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使他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创作,因此,1949年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学界一般趋向于认为曹禺艺术创作进入衰退期是在1949年之后。事实上,自从《北京人》之后,曹禺的创作就已经开始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迹象,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原创性作品已不复出现,人们多年后依然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前期所写的“四大名剧”。

为何曹禺在短短数年内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在文坛迅速崛起,而后又在正当盛年之时其艺术创造力很快下滑。曹禺前期剧作的原创性和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是哪些因素赋予这些剧作如此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曹禺后期剧作的生命力为何迅速衰退?导致他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诸多研究者在反复探究的问题。

曹禺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他站在人类的高度去看待和表现人的生存困境,他是用一种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心灵语言去讲述人的不幸遭遇,以一种深广的悲悯情怀来看待人的痛苦。他的立足点,他的悲悯情怀,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都能深切理解并产生强烈共鸣。而曹禺创作生命力的衰退,与其说是他被困于行政事务与政治运动的结果,不如说是他前期的作品在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中被广泛误读的结果。尤其是当时过分强调切近时势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曹禺产生了巨大影响。曹禺剧作中凡是与时势相切合的内容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与时势相对有距离的内容则大受攻击 。这些误读所形成的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最终使曹禺对自己的创作方向产生了误解,并由此导致他的创造力偏离了自己所熟悉的轨道而进入了他人设定的轨道。也可以说,正是始于三四十年代并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社会主导话语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批评,使曹禺极富原创性的创作受到了严格的制约而无法自由发展。

兼职方面:一、各级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委员等一类政治安排,关系到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不宜减除;二、某些行政上的兼职,如业务所需要,可以兼任,但也不宜兼任两个以上不同单位的主要行政职务;三、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方面的兼职,也关系到政治上和工作上的需要,但是目前有不少交叉重复……必须保留的保留,该减去的一律减去,一时不能减去或需要保留名义的,要照顾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权衡轻重主次,作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四、某些和他们业务相关的兼职,应当由他们本职所在单位共同商量,作必要的调整。

然而能者多劳,曹禺依然竭尽全力做着占去他三分之一时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和占去他三分之一时间的中央戏剧学院工作。

久而久之,做那些本来不必去做的事情也就成了曹禺的习惯。晚年时的曹禺,外界活动还是不断。据曹禺的女儿万方回忆,他经常是上午一个活动、下午一个活动,晚上还要观摩看戏,日日如此。每天回家后,曹禺已是筋疲力尽,根本不可能写作。

同时,参与这么多活动,曹禺自己也深感矛盾、痛苦和悔恨。他是多么希望自己每天能有四个小时的时间写作,但希望往往落空。真要有时间,那也是他因病住到医院里去了。他总想写出一个“大东西”,只可惜,由于之前经历的政治 风波、个人状态变化等各种原因,加上没有充裕的、完整的写作时间,曹禺最终没能再写出一个“大东西”,令人唏嘘。

曹禺最后几年的时光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他摆脱了社会活动的干扰,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写他的作品了,可身体却不行了。但曹禺仍在努力着,他虽然再没有写出完整的巨著,却也在好几个本子上写了很多的文字。有一个《黑店》的剧本,他已拟下了提纲,写下了一个个人物和一场场对话。还有《外面下着雨》《岳父》等剧本,都已拟出了提纲。他的思维还是非常活跃,万方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他(曹禺)还想写‘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戏,写如来。其中还出了一个大学者,孙猴子向他讨教,而发现大学者的脑袋和心都空空如也,孙猴儿感叹:怪不得他这样神气,四大皆空他就占了两空,头空心空,做了一生万事通,善哉善哉!我要拜他为师。”

如何赏析曹禺的《雷雨》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故事背景是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讲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故事。我初读时,总有种马尔克斯和琼瑶同体的感觉……毕竟,如此复杂的人物故事线和这么狗血的情情爱爱,真的是让人承受不起。

简单说一下剧情吧(剧情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明白的,捂脸):

三十年前,年轻的少爷周朴园爱上了女佣的女儿侍萍,但后来周朴园娶了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留下私生子大儿子周萍,逼侍萍投河自尽。但侍萍没死,还生下二儿子大海,她靠做佣人为生,后嫁与鲁贵,生女四凤,四凤去了周家做丫环。

多年以后,原配死了,周又娶了年轻的蘩漪,并生子周冲,周冲喜欢四凤。蘩私通大儿子周萍。周萍却移情于四凤。(五角恋?)蘩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却与周朴园不期而遇……

结局是在一个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说出真相,让周萍去认母认弟。周萍意识到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受不住打击疯了,周朴园则一个人深深忏悔…… 就是如此复杂的一个故事。

赏析的话,我没什么别的好说,毕竟是话剧,看不到就欣赏不到舞台的张力,那么就文本而言,请好好品读《雷雨》本身的语言!人物的对话都非常妙!赏析语言要注意两个亮点,一是个性,二是潜台词。

一、个性鲜明

每个人个性因为语言而格外鲜明,特别要注意繁漪这个人物,一个女人极致的爱恨与复仇,可以说是得到了最生动的表现。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可是命运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二、耐人寻味的潜台词

由于《雷雨》本身是话剧,所以它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通俗易懂,精练深刻。特别注意读周朴园和侍萍重逢的那个片段,精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台词所创设的情景中,两个人的心理博弈,说话的迂回,非常巧妙。

以“雷雨”为题写首诗,你会怎么写

以雷雨为题顺口溜,

黑云压境风怒吼,

电闪雷鸣划夜空,

暴雨倾盆从天降,

水流成河现汪洋,

聚水敲窗惊破梦,

展转不寝起彷徨,

雷公电母威风显,

不管民间灾与难。

表示人品的好句有哪些

你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法公民。

放到世界文学史中,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分别属哪个层次

按照我的排名,应该是沈从文、鲁迅,老舍,他们应该是世界级的大作家,文学大师。

即使以一百年的历史打量,沈从文是写出伟大小说的作家,真正是文学大师。沈从文没有文学家的自负清高,因为他是一个土包子,一个乡巴佬,他懂得下层人民的疾苦,懂得历史上人民生活的疾苦,所以他会写《边城》、《长河》那样伟大的小说。

鲁迅的小说伟大,但数量太少了,杂文厉害,但文学价值不高。鲁迅如果不写杂文,不和骂人吵架,专注于小说创作,也会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老舍不是选择回国,而是留在美国,坚持小说写作,如果在《四世同堂》后坚持写作,老舍也会写出伟大的小说作品。回国后他一直参与社会运动,可惜了。

从文学作品的品质来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也相差很大。有的作家不拿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作品一样的伟大,机会进入文学史,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仍然是伟大的作家,伟大作品。

反之,有的作家,即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也就是垃圾。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沈从文不拿诺贝尔文学奖,不影响他的伟大;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理所当然,反倒是他的获奖,给诺贝尔文学奖带去了荣耀。

沈从文、鲁迅,老舍就是这样的伟大作家。

反之,茅盾、巴金、曹禺的影响很大,但这个影响是在当时的社会领域,对年轻人的影响大,明显在文学艺术的成就上,不如沈从文、鲁迅、老舍。他们的文学成就差不多算二流吧。

[db:繁体内容]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