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润民生演讲稿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7-14 04:48 阅读:
税润民生演讲稿
Small stories about taxation, modern literature, used for speeches.\"Tax Promotion Development\".The tax is charged with the people, and it is used to the people.Only make development results

有关于税收的小故事,现代文,用来演讲用的。

《税收促进发展 》。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只有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税收促进发展,发展为了民生的意义所在。

2007年,我市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86.6亿元,安排用于“十大惠民行动”的资金总量达到80.19亿元。

今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中,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既要看总量的扩大,更要看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税务部门既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培植税源,大力组织税收,不断壮大财力,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服务;又要宽严相济、抑扬有度,全面贯彻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好民政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大力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努力促成管税人依法管税,用税人依法用税,享税人依法协税护税的大好局面;要通过强化税收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手段,缩小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税收改善民生 税收促进发展 ,发展为了民生。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各部门服务的最终目标。

税收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落实政策,惠民助民 税收优惠政策是党和政府亲民、爱民、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

比如去年3月开始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新法,为企业减轻负担创造了更好的税收环境;再如从今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2000元,这将进一步减轻公民个人负担,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些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精神实质。

为发挥好惠民助民作用,全市税务系统多渠道宣传税收政策,召开座谈会建立平等互信的沟通机制,认真落实政策,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各类税收政策。

全市税务系统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惠及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数万人,税收优惠近亿元。

依法治税,为民护民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税务部门只有正确处理严格执法和优质服务的关系,寓执法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严格执法,在执法中优化服务,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才能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全市税务部门狠抓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进深入化和执法检查日常化;强化系统内部层级监督,实施税务执法文书事前审查、事后备案管理;扩大外部监督,提高税收执法透明度。

优化服务,便民利民 纳税服务是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税务工作宗旨的集中体现。

全市税务系统着力提高纳税服务的层次,创新纳税服务的方式,拓展纳税服务的渠道,努力优化纳税服务的质效:建立完善联系制度,深入开展走访纳税人活动,倾听纳税人意见,了解纳税人需求;实施“多功能、一站式、规范化”服务,提高服务质效;完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实现税款征收无纸化、解缴入库一体化、收入对账电子化,为纳税人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纳税服务;重视纳税人的满意度测评,增设星级评价系统,全面开展“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合理设定纳税申报期,采取错时申报、增设排号呼叫功能、增配窗口资源等措施,切实解决申报拥挤问题;坚持首问责任服务、承诺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等,推行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一次性告知制度;开通办税服务厅残疾人专用绿色通道,增添人性化便民设施,塑造税务部门亲民为民良好形象。

扶贫济困,亲民爱民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税务系统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作最终目标,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以扶贫助困为载体,关爱弱势群体、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税收服务民生的第一准则。

全市税务系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上门慰问定点帮扶对象和贫困地区的受灾群众、特困群众、贫困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等,帮助解决吃、穿、住和过冬保暖等燃眉之急。

税务系统还加大对口扶贫力度,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帮助他们调整致富思路、转变思维方式。

发展税收事业,促进税收改善民生,服务和谐社会,不仅是税务部门的事,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税务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强化管理,保障税务机关独立行使税收执法权;每一个纳税人都应把诚信纳税作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明礼诚信,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作沟通,密切配合和协助做好税收工作;社会各界要积极做好协税护税工作,协助税务部门及时发现税源、监控税源。

形成“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为开展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市各界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奋进,深刻认识税收与国家、税收与发展、税收与民生的关系,更好地发挥税收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服务和谐社会的作用,为建设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谱写全市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是否有利于改善民生

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 人民共享”,充分阐述了“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的思路,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群众”就是咱老百姓;“拥有”就是合理合法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整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报告的这个新说法,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 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这也正暗合了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新要求。

十七大提出“财产性收入”,意义在哪里

其一,让群众拥有资本收入对于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主题——和谐社会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贫富分化是一只拦路虎。

如果贫富分化严重到一定程度,贫穷的群体改变生活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

如果他们只是通过简单的劳动,而不能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其他方式,那么他们可能会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

而且,如果通过劳动所得的收入不能转化为资本并升值,那么他们与投资人相比,财富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使国民在物质生活上逐步接近理想的状态,从而让他们在物质享受上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这不仅需要促进国家社会总财富的增加,更要促使百姓在相互的对比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因此,国家看重居民投资事务,创造条件让百姓参与到经济发展当中,让百姓成为各项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让他们除了劳动报酬以外,还有机会得到经济事务总成果的分享,无疑是遏制贫富分化的途径之一。

其二,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提出的这个“创造条件”,涵盖了多方面的重要内容。

有专家指出,这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证收入可以转化为财产,同时规定通过财产获得收入,只要正当,就应该得到保护。

其次,国家要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的公平交易机制、抗风险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等;此外,完善相关市场的监管也是应当创造的重要条件,对投资者进行相应的风险教育,也是“创造条件”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国家势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让老百姓能够安全、放心、明白地拥有财产和赚取财产性收入。

可以想象,随着国家在各个投资领域都努力创造条件,让百姓更方便地介入,那将是一个多赢的结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会从中受益。

其三,从总体上看,鼓励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思路,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可谓一脉相承。

而在整个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上,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也有明显的意义。

当人们普遍都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时,也意味着整个经济的消费结构处于比较合理的阶段。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拉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内需,而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

相反,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国家人均GDP的增长主要反映在高收入者收入的增加上,要拉动消费谈何容易

要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又谈何容易

可见,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背景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

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到今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

) 二、首提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走共同富裕道路。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这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使用这种提法。

5年前的十六大报告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当时,没有使用“人均”一词。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履职之初曾表述过的感受。

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反映的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

在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人均GDP提高,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

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实现这一目标很有把握。

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上升到1608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相当于2000年的1.69倍,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

按翻两番的要求计算,到2006年已经实现了42.3%。

也就是说,我们用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20年时间所要完成目标的四成多的目标任务。

按此测算,在2007年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5.4%,即可实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专家们认为,未来几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均GDP的基数不会增加太多,这有助于翻两番目标的实现。

三、首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模式日趋成熟 从人们所熟悉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大报告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报告中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针对分配领域的新提法,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分配制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关注,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和关心。

尤其是报告所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指导原则,是解决收入差距逐步拉大问题的政策要点和着力点,也是对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深入,收入分配模式日趋成熟。

1、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确立新型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处理国民收入分配矛盾新的基本原则。

国民收入由居民收入、企业(或集体)收入和国家收入三部分构成。

过去,当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发生矛盾的时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按“确保国家、留足集体(或企业),最后是个人”的原则进行处理。

虽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按这一原则协调三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必要、也是不得已的,但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年均9%以上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已经具备了物质和体制基础。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好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近30年的改革开放,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调节机制作用正在逐步加强。

但是在现实中,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市场分配机制相对容易,而劳动报酬实现完全的市场调节则相对复杂。

目前我国初次分配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说,在一次分配里,企业拿了大头,国家也拿了大头,真正的劳动者拿得相对来说比较少,在比如说,一些企业的利润非常高,这些企业拿了利润后,就不知道该去干什么了。

国有企业不分红,本来是国家的投资,国家给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赚来的钱,有些是资源赚来的钱,没有分红,也就没有进入公平分配。

虽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原则,但受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过剩和长期以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因素的影响,初次分配仍然存在着资本所得不断提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趋势。

劳动收益的流失,是初次分配不公的最突出表现,也是造成社会矛盾加大的重要因素。

初次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有:由于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所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估和纠正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的疏漏。

迫切需要通过深化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加大履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使低收入者获得扶助,使高收入者得到调节,以避免因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少数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愈演愈烈。

迫切需要强化城乡公民平等参与分配,并调整经济政策与公共资源配置等措施,去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以给全国人民一个稳定乐观的心理预期。

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反复强调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加速缩小收入差距的主旨所在。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加以重视,很容易陷入像南美等许多“福利国家”的陷阱里。

要成为“福利国家”,第一,就得高税收,高税收后,企业等各方面的动力就不大;第二,需要高福利推动高税收。

而这样做后,就进入恶性循环,许多国家的发展道路已证明此路不通。

东亚的许多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并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

在很长的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然伴随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

社会分配格局确实必须改变了。

第一,改变国家居民收入比例,控制居民收入在GDP分配比例持续下降的局面。

第二,要改变资本分配能力比较强,劳动能力非配比较弱的局面。

第三,居民收入中工资性、创业经营性、投资财产性这些收入要完善起来,不能光靠工资性的,农民不能仅局限于种地收入。

第四,要控制垄断企业的工资收入,要限制这些企业的工资增长速度,发挥集体在工资谈判中的作用,保障农民工拥有和单位谈判,形成工资的制衡力量。

第五,对广大低收入人群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第六,利用税收调节高收入的,包括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税种要全。

第七,发展慈善事业。

第八,要鼓励创业,扩大中等收入的人群,减少因失业而贫困的人群,这样整个基尼系数才能下降。

3、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让普通劳动者更多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平均水平快速增长,但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

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并且主要通过初次分配的形式来获得。

而劳动报酬存在水平偏低、增长幅度偏小的情况。

因此,“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比如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不仅能直接增加劳动报酬,也能缓解收入分配领域政府转移支付的压力,进而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我爱我的家,家是我的家是那个歌的歌词?

国家演唱:成龙、刘媛媛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我爱我.........国家

孙中山先生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讲稿内容

孙中山演讲  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

后来,孙中山又提出“土地国有”政策。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五次环行世界,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就是为宣传并践行三民主义。

其中最为典型的事实体现在他的就职宣言、民间演讲以及一次饯别赠言之中。

  就职宣言  1911年10月武昌新军起义,各省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沪赴宁。

深夜11时,孙中山在总统府举行就职典礼,各省公民代表齐集,欢呼万岁之声震动天地。

军乐奏后,由各省代表景耀月报告选举情况,谓:“今日之举,为五千年历史所未有,我国民所希望者,在共和政府之成立及推翻满洲专制政府,使人人得享自由幸福。

孙先生为近代革命创始者,富有政治学识,各省公民选定后,今日任职,愿孙先生始终爱护国民自由,毋负国民期望。

”并请孙中山宣誓。

  孙中山即大声宣述誓词:“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并对外发布《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宣言表示将努力“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

规定对内政务之方针为“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对外方针为:“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宣言最后说:“然而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

十余年来,从事于革命者,皆以诚挚纯洁之精神,战胜所遇之艰难。

即使后此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

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然后临时政府之职务始尽,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民也。

” 孙中山首次在南京向全国人民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开启了民国时代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民间演讲  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孙中山在繁忙的政事之余,仍将自己的民本情怀付诸实施。

他经常宣传“公仆”思想,并明确表示:“平等自由原是国民的权利,但官吏却是国民公仆。

”他力图建立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民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势,当时的北方仍是清朝统治范围,全国存在着南北两个对峙的政权。

为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南北双方进行了和平谈判。

和谈期间,孙中山先生于某日突然来到夫子庙,他走上文德桥巡视了一下,即叫卫士到桥畔的月台茶社泡了一杯茶,借出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做临时讲台,孙中山就对群众讲起时局问题和阐述革命的道理,并听取群众对时局的看法。

孙中山当时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用喇叭筒对大家问道:“你们知道当前的国家大事吗?”接着便扼要地讲解了当时的形势,他指出:“现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方清政府正处于对峙中,论政治形势,南方优于北方。

讲军事实力,则北方胜过南方。

因此有人碍于北方实力,不主张用武装力量去打倒清政府,而主张用政治方式进行和平谈判。

也有人认为,只要坚持到底,克服困难,一鼓作气,乘势进攻,一定可以获得胜利。

这两种看法各有不同,你们认为怎么办?战好还是和好?”南京人民当年在革命军尚未攻克城池之前,受到城内清军张勋辫子军的蹂躏屠杀,一听到“打仗”二字,莫不谈虎色变。

所以不约而同地喊出“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孙中山含笑说道:“我是孙中山,你们的意思我知道了。

”大家至此方知这位演讲者竟是现任临时大总统,人群中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时,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之际,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使清帝退位,自己愿拥他为总统。

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职,不过孙中山向袁世凯提出了三个条件,其中两条与定都有关:一是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在南京就职,欲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派的监督和控制之下。

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于3月8日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从这一佚闻佳话中,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孙中山的平民本色和民主气息,因此,他又被人们称为“布衣总统”。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承认、肯定人民是国家惟一主人的是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创立合众政府”,所称“合众”之“众”,指的就是人民,它是对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帝国”体制的明确否定,也是对改良派设想的“君民共主”体制的明确否定。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誓词中将奋斗目标定为“建立民国”,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将人民视为国家主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孙中山先生是这么说的,并且一生也是为此而奋斗的。

  饯别赠言  孙中山早年在海外奔走革命时,就对革命成功后的国家建设长远目标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和规划,希望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康乐的世界强国。

孙中山虽然做了临时大总统,却没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种种压力之下,不得已解除了临时大总统职务,只能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来呼吁实行他的民生主义。

  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出席南京同盟会员之饯别会,到会者千余人,唐绍仪、汪精卫、胡汉民、徐绍桢、王芝祥等陪同出席。

孙中山发表关于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之演说。

  孙中山首先提出:“今日中华民国成立,兄弟解临时总统之职。

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接着,他说:“今日最富强的莫过于英、美,最文明的莫过于法国。

英是君主立宪,法、美皆是民主共和,政体已是极美的了,但是贫富阶级相隔太远,仍不免有许多社会党要想革命。

盖未经社会革命一层,人民不能全数安乐,享幸福的只有少数资本家,受痛苦的尚有多数工人,自然不能相安无事。

”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土地为生产之元素。

平均地权后,社会主义则易行。

措施是改变原来的按面积纳税为按地价纳税,如地价一百元时纳一元之税,至一千万元则当纳十万元之税。

为防止私人哄抬或压低地价,国家在地契之中,应批明国家当需地时,随时可以照地契之价收买。

孙中山还谈到引进外资的问题。

他说:“国家欲兴大实业,而苦无资本,则不能不借外债……中国一言及外债,便畏之如鸩毒,不知借外债以营不生产之事则有害,借外债以营生产之事则有利。

美洲之发达,南美阿根廷和东亚日本等国之勃兴,皆得外债之力。

吾国借债修路之利,以三年收入,已可还筑路之本,此后每年所进,皆为纯利。

”此外,孙中山还简略地谈了节制资本的问题。

他说:“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

本会政纲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亦即此事。

” “使中国行国家社会政策,则地税一项,可比现在收入加数十倍,至铁道收入,30年后,归国家收回,准美国约得14万万,矿山租款约10万万……此时政府所患已不在贫……此时家给人乐,中国之文明,不止与欧美并驾齐驱而已。

” 孙中山这次演说的前半部分,被译成法文后载于同年7月11日比利时工人党机关报———布鲁塞尔《人民报》,又被译成英文,载于本年7月13日出版之美国纽约《独立杂志》。

同时又由法文译成俄文,载于俄国布尔什维克报纸《涅瓦明星报》第17期。

列宁在该期刊物中发表了《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对先生此演说词作出评论。

列宁十分赞扬孙中山的精神,称赞孙中山是“先进的中国民主主义者”,称他的纲领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体系”。

同时也对孙中山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称它“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的计划结合在一起的”,认为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办法只不过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个必定会促进“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得到最迅速发展的”土地国有化计划。

列宁因此称孙中山是一个“主观社会主义者”。

  从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言论来看,他始终充满着对广大民众特别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尽管孙中山的主张中有不现实的因素,但是他的主观愿望是希望中国能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所以列宁后来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领袖孙中山为唤醒人民、争取自由、争取比较民主的制度做了很多事情。

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继承和发扬。

求关于经济学的演讲稿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感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

有一天,我偶读到《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看到了祖国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

后来,我抱着一颗期待的心向妈妈询问,妈妈回忆起过去——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水泥路,厚厚的泥土让人们踩成了狭窄的马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路上到处是水潭,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整只脚就会陷进去,好不容易把脚拔出来,可鞋子却留在了泥潭里……往事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路的两旁都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孩子们也坐在舒适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不再有寒冷之忧。

改革开放,使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中国人民渐渐地从吃不饱,穿不好变成了吃得好,穿得暖,有些人还用剩余的钱买了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小汽车。

祖国日益富强起来,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

九七年香港回归,九九年澳门回归,零八年黑瞎子岛的回归使中国成为了陆地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在非典、百年不遇的南方罕见雪灾和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面前,中华儿女们众志成城,击败了种种困难。

在2001年中国荣幸地成为了二零零八年奥运会的举办国家,中华人民也成为了奥运的主人。

同时,也向外国人证明了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

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神八在世界人民的欢呼声中首次完成了太空行走,带着中国人盼望已久的心愿升上了天空。

三十年间,发生了无数,改变了无数,相信未来的几千、几万年间,中国还会更加飞腾

三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

三十年的经历会让我们触摸到社会前进的脉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三十年,对于历史长河就那么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发达富裕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又是一个丰富而值得铭记的过程。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

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

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

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

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

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

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中国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

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

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

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

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神七”的成功发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

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

而今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华大地上拉开帷幕,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

中国以东道主的身份,以51金100枚奖牌登上的冠军的高台。

改革开放的30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的得到改善,人民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

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

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

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

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

“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

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

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武器。

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

我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

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

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

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