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集体婚礼主持词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6-23 11:24 阅读:
老年人集体婚礼主持词

Some people's games are large -changing content: you can play this game with your best name: Big change living person. Tell your friends to pierce a horse first, the posture should be correct, and the white paper in his mouth should be noticed. Note that this is the posture before the merit. Then you want to change him from this room to another room. I helplessly say such a sentence: \"I wo n’t be a big living person, but this is the case of living people.\" Note: Your friend may be revenge with you. Or you were beaten.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cheat their homes. The prank director D Jun said that he would be qigong, and he could set up a glass of water on the roof without falling off. Everyone did not believe it. D was filled with a glass of water, allowing the male host to use his son's softball stick to top the water cup on the roof, waiting for him to make a merit cup. Everything was ready, D announced that this is a big prank. Let's play mahjong. Looking at the tile ground under his feet and the glass of the roof, the male owner only made a hard time to end. Selecting the email for a day (the best day is hot), your old friend will receive a notice issued by the post office, which is told that he (she) has an arrears of emails, and the letter is unknown. Please (her she (her (her (her (her (her (her (her ) To get the unknown post office handling office in the half city, of course, there are double postages to pay for the postage of the postmen day and night. Blooding, hehe), then, he or her) rushed to the unique and fiery sunlight, and the dust was full of questions and looked forward to asking the East to ask the West calendar to come to a certain post office. If you are wrong, it should be 2 major yuan RMB ... He or she opened the envelope with excited hands, and a note floated in it. Hey ... \"Special precautions: 1. Do not post stamps, otherwise what else do you play; This is not double postage returns to the postage of the workmanship day and night. If you work in vain, you can bear the country’s postal business for you to lift the glass. You can notice that many people will go around quickly, and dare not dare to pass the precautions from you: the two cooperate well, showing the careful look when the glass is raised. Unpredictable consequences: bold, people who believe in their eyes

一些整人的游戲

大變活人 內容:你可以與你最好的玩這個游名字叫:大變活人。

叫你的朋友先扎個馬步,姿勢要正確,嘴里叼張白紙,注意這是發功前的姿勢,接著你要把他從這個房間變到另一房間,一切準備就緒,你可以很無奈的說上這么一句話:“大變活人嘛

我是不會了,不過活人大便就是這樣。

” 注意:你的好友也許會和你反目成仇。

或你被爆打一頓。

欺騙 家里開派對,來了不少人。

惡作劇導演D君說他會氣功,可以把一杯水用氣功定在屋頂,不掉下來,眾人不信。

D倒滿一杯水,讓男主人用兒子的壘球棒將水杯頂在屋頂,好待他發功定杯。

一切準備完畢,D宣布此乃一大惡作劇,咱們打麻將去吧。

看著腳下的瓷磚地和屋頂的玻璃杯,男主人只有苦苦地再四求饒,才無恙收場。

郵件 選取一天(最好比較熱的一天)你的老友,會收到一張由郵局發給的取信通知單,被告知,他(她)有一封欠資郵件,發信人不詳,請他(她)到半個城市之遙的某某可能不知名的郵局辦理處領取,當然啦,還有付上雙倍的郵費,不能讓日夜鞠躬盡瘁的郵差白白浪費勞動嘛(真可惜郵費不貴,不能大放血,嘿嘿),接著,他(她)冒著獨特火熱的陽光,風塵仆仆滿腔疑問一臉期待詢東問西歷盡艱險終于來到某某郵局,必恭必敬的奉送上雙倍的郵費,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2大元RMB......他(她)洋溢著興奮的雙手打開了信封,里邊飄出一張紙條“你上當了,來到這里可真不容易呀,嘿嘿嘿嘿.......” 特別注意事項:1、千萬不能貼郵票,不然還玩什么玩呀;2、千萬不能把自己的發信地址寫上,否則會退會給你的,再說,這樣日夜辛勞的郵差也得不到雙倍郵費的回報,白白勞動呀,你忍心讓國家的郵政事業為了你而損失么

抬玻璃 兩個人假裝抬著一塊玻璃,向迎面走來的人走去,你就可以注意到很多人會從趕快繞過去,不敢從你們中間穿過

注意事項:兩人配合的要好,表現出抬玻璃時小心翼翼的樣子。

難以預料的后果:膽子大的,相信自己眼睛的人可能會從你們中間穿過去,糗大了

電話騷擾之留言篇 叮~~~鈴鈴鈴鈴電話響了,拿起電話說:“我出去了

要留言請按1不留言請按2有重要事情請按3只是想和我隨便聊聊請按4要請我吃飯請按5要請我去卡拉OK請按6要叫我去春游請按7要和我一起去上網用隨心聊聯系請按8支持北京申奧請按9覺的石家莊爆炸事件是那個聾子干的請按0如果你是長途就趕快掛機.......” 對方:^&**%$##@@()$#@@#$$@!! 撿錢包 原料:無色細繩子一根,錢包一個。

使用方法:用細繩子將錢包系好,持另一端藏于墻后。

效果:路人見之,必定心動而屈腰拾之,此時用力抽動細繩,使路人拾空。

注意:抽繩后盡快隱藏于路見難覓之處。

表演 此惡作劇需要主體具有一定的表演功力,方能讓客體被愚弄,否則可能會貽笑大方,造成不可估計的后果...... 一、走在一個兩邊有樹或者電線桿的路上(校園里面經常會有這樣的馬路),忽然向后一仰頭,捂著臉,假裝被繃在兩邊樹上的看不見的細線或鐵絲絆到了臉上,然后小心翼翼的低下頭,假裝從下面鉆過去。

接下來你就可以看著后面的人怎么干了

注意事項: 1)一定要注意到你的后面有人,否則這大半天你就白忙活了。

2)演的一定要逼真,特別是被絆的那一下和小心翼翼低下頭鉆過去的那個時候。

難以預料的后果:可能后面的人會堂而皇之的走過去,然后笑你傻

校園整人之危險版 ★給班上的女同學寫一封匿名情書。

★男女廁所上的標簽互換。

★找根火柴塞入某個鑰匙孔。

★貼一份海報說:“XX欲聘幾名助手以開展其對外業務,報酬優厚,有意者請與XX聯系。

電話:XXXX。

★買一把鏈鎖,鎖住你想鎖的任何東西。

讀過之后,你相中了哪一招呢

偷偷效仿一招,也去騙騙人吧

嘿嘿嘿 校園整人之食堂版 ★吃飯時將四周的座位全部放上書。

★看著同學的后面說:“剛才走過去一個好漂亮的MM。

” ★一兩一兩地打一斤飯,挑戰師傅的耐心。

★打二十碗免費湯放在二十個位置上。

★別人點菜時點兩份跟他一樣的菜。

★打電話給好友(最好找人打),慌稱是報社記者,準備專訪他(她),并且要拍照,約好在頤和園見。

此招與上招有相通之處,可舉一反三,一招衍十招,十招衍百招,百招……(哈哈……哈哈……注:寫秘笈的人快瘋了) 校園整人之網絡版 ★同學上廁所時在他的電腦上設置屏幕保護,并加上密碼。

★文章內容:“誰敢RE我這篇文章,我保證他出BUG。

” ★偽造站長講話:“系統即將重啟,請保存手中的工作后退出。

” ★在“競選版主”版上申請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版的版主。

★發“伊妹兒”給朋友,先用WINZIP打包、再次打包……最后做成自解壓文件,如此循環幾遍,最后對方打開信時,只有六個字:今天是愚人節

★做一個網頁,頁面上只寫“NOTHING”,然后鏈接到網上。

校園整人之教室版 ★自習樓門口貼一張條:本樓檢查,請勿自習,如有不便,還請同學們諒解。

★自習樓里的熱水器上掛上一塊木板:已壞,待修。

★黑板上的通知:由于本樓線路檢修,晚上19∶00后熄燈。

★教室黑板上的通知:XXX老師因病不能講課,請同學們自由學習。

★通知:今天下午15∶30衛生檢查。

★通知:今天中午12:00收X層被單,請同學們準備好。

★將宿舍樓廁所用破桌椅堵住,旁邊貼一條,上書“廁所檢修,暫停使用”。

★通知:今天晚上23∶30熄燈。

★在舍友每天必看的書里夾張紙條,寫上:“最愛你的那個人,今晚將在花園的小亭子附近等你”。

參考資料:

吉爾吉斯斯坦納倫市氣候,風土人情

吉爾吉斯坦位于亞洲中部,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在200到800毫升之間,高山地區的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升左右。

吉爾吉斯斯坦風俗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由于他們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不同,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方面所表現出的風俗習慣也有差異。

這里只對主體民族--吉爾吉斯人的風俗習慣作如下簡單介紹。

  吉爾吉斯人是由游牧逐漸走向定居的民族,同時也是由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到以后改信伊斯蘭教的民族。

所有這一切對該民族的婚喪嫁娶和衣食住行方面都給予一定影響,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

  一 與婚姻有關的風俗習慣  吉爾吉斯人的婚姻不受民族、部落限制,但盛行父母包辦。

一般有指腹婚、搖籃婚、幼年婚和成年婚等,早婚現象比較普遍。

所謂指腹婚,就是當孩子尚未出生時,就由雙方父母包辦訂婚。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父母發誓永遠結親,并舉行一定儀式,當眾確認訂婚:雙方父母都用牙齒咬一下弓箭;都在自己一個無名指上割一個口兒,并互相吮吸對方手指上流出的鮮血。

然后,各折斷一根樹枝,并互相吐一口唾沫等等。

如果由于生活中無法預測的原因,這樁婚事沒有成功,那么這兩家人仍像當初發誓那樣,做好朋友。

所謂搖籃婚,是指給嬰兒訂婚。

男女雙方的父母互稱親家和親家母。

男方父母給女方--女嬰戴上銀耳環。

不管以哪種形式訂婚,男方都要向女方送彩禮。

彩禮主要是牲口或財產,而且各種牲口和財產的數目應是9或9的倍數。

一般是9頭一群的9種牲畜或9件一封的9種財產。

  送過彩禮之后,成年男女就要準備結婚。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新娘的親屬們舉行送別儀式。

先把待嫁姑娘的小發辮都散開,重薪梳理成已婚婦女的發型。

然后,親戚朋友向她致臨別贈言,向她祝福,希望她做個好媳婦、好妻子。

  舉行婚禮那天,身著婚紗的新娘在嫂嫂或弟媳的陪伴下去到新郎家。

一路上,新娘要放聲大哭,向人哭訴,表示不愿離開娘家。

  當新娘到新郎家后,舉行如下結婚儀式:取下新娘的蓋頭;給新娘戴上白頭巾(吉爾吉斯人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和幸福);讓新娘跳過火盆;男方父母、親屬相媳婦;指定代替父母的主婚人。

新娘的父母把早已準備好的嫁妝在舉行婚禮那天送到新郎家。

這些嫁妝包括新婚夫婦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東西,從針線到牲口,而且嫁妝不應少于彩禮的價值。

婚禮之后,男方親屬都輪著宴請新婚夫婦,介紹新娘與丈夫的親屬認識。

  新婚夫婦結合后,對新娘有很多禁忌。

例如,新娘對丈夫的親屬不能直呼其名,可用其他適合的詞兒代替他們的名字;新娘不能背朝丈夫的親屬坐著,不能伸出一條腿坐著;不能大聲喧嘩;不能不戴頭巾、不穿鞋子走路;避免與丈夫的年長親屬直接會面,等等。

  依照風俗習慣,結婚一年以后,新娘要探望親生父親的村莊--回娘家,而且要在娘家住幾天或幾個月。

以現代形式出現的傳統婚姻的許多方面一直流傳至今。

  二 號分娩有關的風俗習慣  吉爾吉斯人把婦女分娩視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快樂的事件。

他們認為,孩子是家族及其傳統的繼承者,是本民族興旺永存的象征。

因此,還在分娩之前,就盡量保護好孕婦,使其不干繁重的家務勞動;不讓孕婦獨自走出村莊。

千方百計保護孕婦,使其免遭惡魔鬼怪的侵害。

孕婦必須把一種寫有摘自《古蘭經》的、保護婦女格言的、名叫圖瑪爾(TyMap)的護身符,還有一種用熊爪和雕鶚爪制作的避邪物都掛在自己衣服上。

為了保護產婦在其分娩期間不受魔鬼的危害,氈房內晝夜生火。

火爐旁邊平放一把刀,且刀鋒向門。

氈房的柵狀骨架上,即產婦的頭頂上懸掛一支實彈火槍。

據說,這些東西能驅魔避邪。

  嬰兒出生后40天內不許見生人;滿40天那日,親朋好友都來祝賀,主人宰羊待客。

嬰兒全身洗凈后隆重放入搖籃,稱之為入搖籃儀式。

  依照風俗習慣,新生嬰兒第一頓飯是讓他(她)吸吮用微火煮沸的奶油。

然后給他(她)穿上第一件小褂--狗褂。

這件小褂是從一個老頭或一個多子女的、受人尊敬的老太太穿過的內衣上扯下的白色碎布縫制成的。

這個小布褂做成后先讓小狗兒穿一下,然后再讓新生兒穿。

狗褂便因此而得名。

所有這些做法都是想讓新生兒長命百歲,生活幸福,體魄健康和意志堅強。

  按照風俗習慣,婦女不能給薪生兒起名字。

只有村莊上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資格給新生兒起名字。

  小孩剛學走路要舉行繩子儀式。

屆時,父母親回避,由祖父母主持儀式,叫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們參加。

繩子儀式按照一定程序進行。

先把孩子領出門,放在氈房前面。

然后用一根由白、黑毛線交織而成的細毛線捆住孩子的雙腿。

接著,讓眾童從大約20米遠的地方跑來解開繩子。

從此,這個孩子便開始邁步走路。

吉爾吉斯人認為,之所以使用白、黑相交織的毛線,是因為白色和黑色分別象征光明和黑暗、善良與邪惡。

人的一生既有光明、歡樂的日子,也有黑暗、悲傷的歲月。

因此,一個人從小就應該準備應付生活的挑戰。

按照伊斯蘭教教規,男孩在3歲半或者7歲,舉行割禮;女孩在9~10歲,舉行梳辮儀式,即把原先梳的兩條大辮子散開,再梳理成大約20條小辮子。

從此,她就算長大成人了。

  三 與喪葬有關的風俗習慣  人去世被認為是家庭、家族的悲劇。

如果是青年人或小 者壯年人去世,親人們會更加悲痛。

治喪活動依照程序,按部就班進行。

(1)死者家屬向其親戚、朋友發出死亡通知,繪畫死者肖像,改穿黑色喪服;(2)懸掛治喪旗。

如果是青年人去世,透過氈房的最高點伸出一面紅旗;如果中年人去世,氈房上樹起一面黑旗;如果是老年人去世,則樹起一面白旗;(3)哭泣。

在安放死者遺體的氈房里,婦女們為死者哭泣。

如果是丈夫去世,那么妻子就披頭散發,有意抓破自己的臉皮,并大聲哭訴。

其他婦女則面向氈房的側壁坐著,也大聲哭訴。

死者的遺孀只能在其丈夫過世后第7天或者第40天才能將其散亂的頭發重新梳理起來;(4)接待和安置參加喪禮的客人;(5)給死者擦洗身體,然后給他裹上白色殮衣;(6)送葬;(7)下葬。

吉爾吉斯人實行土葬。

放尸體入墓時,使尸體呈坐狀,使死者面朝日出的方向;(8)從墓地回來的人們集體哭泣;(9)把死者的衣服和個人物品:分給參加葬禮的人。

如果死者是婦女,還要把一塊一塊的小布(:趕約50×50厘米)分給大家;(10)舉行葬后宴;(11)進行遭,悼活動。

死者安葬后的第3天舉行小祭,第天舉行中祭,第40天舉行大祭;(12)善后事宜。

在大祭活動結束那天,死者的親屬,包括妻子、兒女都脫掉喪服,并把這些喪服燒掉;做過悼念飯菜的鐵鍋要在地上倒扣幾天;死者的畫像安放在墓地。

只有完成這一切安葬、悼念活動之后,死者的家庭和家族才能恢復正常的家庭生活。

  四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風俗習慣  人們在每年3月下旬春分那天慶祝這個節日。

春分前一天,家家都做節日飯菜--用小麥麥粒加牛奶和少量肉煮成稀粥。

節日那天,人們身著盛裝,互相祝賀。

用煙熏氈房的頂蓋和牲口;喝節日粥;生篝火。

男人和孩子們跳過篝火。

他們認為,火具有凈化與保健作用。

同時,舉行賽馬及其他娛樂活動。

過納烏魯茲節的風俗是自古流傳下來的,起源于古波斯的襖教(也稱拜火教)。

這個風俗也同春天自然界萬物復蘇緊密相關。

除了這個節日,還有一系列起源予多神教的風俗。

例如,有祭祀地神和水神的風俗。

祭祀地神和水神的儀式通常每年舉行兩次:第一次,在春天,當山上出現青草,母羊開始產羔之時舉行;第二次,在深秋,當人們從牧場向冬季營地轉移游牧、準備過冬的日子舉行。

屆時,人們宰殺牲畜,做類似過節才食用的飯菜。

全村人進餐后舉行名叫巴塔(BaTa)的儀式,即向地神和水神祈求保佑,免遭自然災害和不幸事件。

另外,在發生旱災或者水災時,也舉行集體和個人祭祀活動,向老天爺(TeHnp)和神母(YMaI)祈求開恩、贖罪或者發表感謝之詞。

吉爾吉斯人的有些風俗產生于該民族信仰原始宗教時期,并得到發展。

隨著以后他們改信伊斯蘭教,其風俗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他們同中亞其他民族的穆斯林一樣,舉行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

伊斯蘭教教歷每年3月12日,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日和逝世日舉行紀念性宗教節日--圣紀節;伊斯蘭教教歷每年9月,成年穆斯林守齋一個月。

守齋結束,舉行開齋節;伊斯蘭教教歷每年12月10日舉行宰牲節(也叫古爾邦節)等等。

  五 待客和饋贈有關的風俗習慣  吉爾吉斯人看來,殷勤好客是一種優良的民俗。

吉爾吉斯人說,來客是福。

客人不管是萍水相逢,還是遠道而來,都要熱情招待。

家里一切好的東西:食品、床鋪以及全家老少的共同關心都要獻給客人,如果客人是騎馬來的,那主人必須出門迎接,幫助客人下馬,把客人請進氈房。

對于吉爾吉斯人來說,客人剛進氈房,就問這問那,打聽客人來訪的目的都是令人不愉快的和沒有禮貌的表現。

必須安排客人住宿,如果主人不讓客人住宿或者因照顧不周,客人會懷著不滿心情離去。

像這樣對待客人的態度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在關系親近的吉爾吉斯人中,有相互饋贈的風俗。

可贈送牲口、獵禽、馬飾品、皮鞭、樂器和首飾,等等。

依照禮尚往來的習俗,得到贈品者也要回贈,而且要回贈更有分量的東西。

  六 與居住有關的風俗習慣  -爾吉斯人的住房有兩種=:一種是可挪動住房零房;另一種是固定住房。

  吉爾吉斯斯坦學者認為,可挪動住房--氈房是吉爾吉斯民族物質文化的明顯表現之一,是游牧建筑藝術和民間實用藝術的頂峰。

它非:常適用于游牧生活方式:毛氈柔軟,結構簡單.,拆遷方便,四季通用。

這些都是氈房的永恒優點。

  吉爾吉斯人住的主要是一種圓形氈房。

這種氈房以木:頭為骨架,先圍以薄草簾,外蓋毛氈,房頂正中間留一個可活動、透氣的天窗。

在氈房外部周圍用繩子捆綁并牢牢地固定在大石頭或木樁上,以防氈房被大風吹動。

房門多朝東南,房內四壁掛以刺繡精美的圍布或掛毯,地上鋪氈毯或地毯。

  吉爾吉斯人在氈房方面有許多習俗和禁忌。

首先,對氈房及其陳設、用具要備加愛護。

如果對氈房指手畫腳,說三道四,那是很不禮貌的。

在吉爾吉斯人中,有喬遷酒宴的習俗。

當一個家庭建造好一座新氈房時,那主人必須舉行慶祝活動。

人們將一個祭祀用畜(小牲畜)的頭割下,隨即從氈房的煙道拋出。

在氈房內的新毛氈或者新草席上縫綴一小塊舊氈子,以起避邪作用。

如前所述,吉爾吉斯人認為,火具有凈化作用,不能向灶火吐痰,不能向火上灑水,不能圍著室內火堆走動。

不能在黃昏時向鄰居送熾熱的灰燼。

如果一個家庭有人去世,按照風俗習慣,死者的尸體要在氈房內停放3天。

在這種情況下,從氈房內搬出全部擺設和家具,只留下供哭靈婦女坐的氈毯。

如果死者是男性,氈毯則鋪在男人住的地方;如果死者是女性,氈毯則鋪在女人住的地方。

  除了氈房,吉爾吉斯人還有固定的永久性住房。

這種住房大批出現于自19世紀開始的、由游牧轉入定居時期。

到19世紀下半期,平原地區的大部分吉爾吉斯人家庭都有了固定住房及其附設的家務用房。

建房技術、內部裝飾以及住房的規劃設計,都是從鄰近的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民族工匠那里學來的。

  吉爾吉斯人同中亞其他游牧民族一樣,并不看重定居生活方式,不喜歡住土坯房舍,比較殷實的家庭甚至還要在永久房舍的旁邊再搭建一座氈房。

  到20世紀,終于完成了由游牧轉向定居的漫長歷史進程。

氈房盡管在生活中還保持著自己的實用意義,但從整體上說,它已變成為博物館的展覽品。

所有吉爾吉斯人都住進了多半按照歐洲風格建造的固定房舍。

只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地區偶爾才會發現按照中亞河中地區中世紀古代居民建筑傳統建造的房屋。

  七 與服飾有關的風俗習慣  吉爾吉斯人的傳統服裝是其整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溱鬻分。

男子的傳統服裝上身是長袍,罩羊皮襖;下身是布料長褲,冬天則穿皮褲。

腳穿皮靴或氈靴。

頭戴皮帽或繡花小帽,更多的則是戴一頂名叫卡爾帕克的帽子。

這種帽二產用白氈做成。

帽里的下沿兒鑲一道黑絨,向上翻過來,并在左右兩邊各開一個口兒。

帽頂呈四方形,綴有珠子和纓穗。

這種卡爾帕克氈帽是吉爾吉斯人與其他民族的一大標志。

男子腰系皮帶,上掛小刀。

婦女一般穿色彩鮮艷的寬大連衣裙,外罩針織絲絨或長絨的長袍或小坎肩,下配燈籠褲,長袍外面束一條開襟的繡花圍裙。

腳穿軟皮鞋,外套膠皮套鞋。

青年婦女一般喜歡紅、綠色頭巾,老年婦女多用白色頭巾。

現在吉爾吉斯人已普遍穿著現代服裝,只有老年人及一部分中年人仍喜歡穿傳統的民族服裝。

  吉爾吉斯人重視衣帽。

他們認為,隨便拋擲帽子,拿錯帽子或者走路不戴帽子都是很不禮貌的。

人們不能從衣服上跳過。

  八 與飲食有關的風俗習慣  吉爾吉斯人的飲食中多半是牛奶和肉類。

糧食制品是在一由游牧轉向定居、農耕的過程中才開始出現的。

  奶類食品是吉爾吉斯人食品的主要成分:純酸牛奶、酸牛奶、由煮過的牛奶制作的酸凝乳、乳酪、用羊奶制作的奶渣干酪、乳皮、黃油以及煉過的動物油,等等。

  吉爾吉斯人食用羊肉、馬肉、牛肉、駱駝肉和牦牛肉。

其中,綿羊肉和棉羊肉特別受歡迎。

在進餐者較多的大型宴席上,人們主要吃羊肉。

吉爾吉斯人還有貯藏肉、奶食品備用的習慣。

他們主要制作干牛奶食品、黃油和小碎塊干肉,等等。

吉爾吉斯人同其他穆斯林一樣,忌食豬、狗、驢、騾、蛇肉以及猛禽肉和自死畜肉。

在宗教氣氛比較濃厚的地區,即使可食的馬、牛、羊肉也必須是信仰伊斯蘭教者所殺的才可食用。

  面食品由小麥、玉米、大米、黍:徊燕麥制成。

用糧食粒和面粉制作成各種飯菜。

例如,各種粥,用水或牛奶和的面團制成的食品,用面粉、麥粒或土豆之類熬成的稀湯,等等。

面包制品或者馕有以下幾類:用發酵酸面團制作的面餅,加有奶油、雞蛋的分層薄面餅,用未發酵的面團制作的分層面餅,等等。

  吉爾吉斯人在做飯和吃飯方面至今還保留著不少古代的風俗習慣。

例如,在用鐵鍋煮肉時,首先向沸騰的水中投入一塊橈骨,然后再倒入肉塊。

在吃肉菜時,客人按兩人、三人或者四人一組入坐。

主人依照來賓的社會地位或親屬輩分給他們每人都送相應的熟肉塊。

進餐者必須嚴格從自己的盤子取肉吃。

在餐桌上,如果刀子不夠用,進餐者可以互相使用刀子。

在這種情況下,送刀子給別人時,一定讓刀把兒朝前方;如果把刀子送回主人,那刀尖上要扎一塊肉。

  進餐前主人和客人都不得走出氈房(或房舍)洗手。

為此,主人家一個小男孩開飯前提著水壺從左至右來回給進餐者澆洗手水,而飯后則從右至左或者從室中心到門口來回給人澆洗手水。

如果一個吉爾吉斯人在飲食方面不遵守以上規矩,那么他的行為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而且有可能永遠不被社會尊重。

在現代條件下,吉爾吉斯人的民族文化傳統發生了明顯變化,都市化和歐洲化是吉爾吉斯民族文化發展的主導趨勢。

然而,吉爾吉斯人在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族文化傳統至今仍穩定地繼續存在。

提問者評價3q

土族有哪些風俗(至少三種)

禁忌  土族人禁忌眾多,忌諱過中秋節。

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

但是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

  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

  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架、打孩子是最大的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

  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后,才能入院內;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他們的羊只。

  忌在佛堂、大殿內忌吸煙、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嘩;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轉經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還有高聲喧嘩。

  土族還有忌門的習慣,如生孩子、安新門、或家中有重病人時,要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進入庭院。

  節慶活動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歷正月十四日佑寧寺觀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

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

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

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禮儀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

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

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

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

若是貴賓,桌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

喝酒時,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即可免喝。

  婚俗  土族舉行婚禮時,前往接親的年輕人都是能說會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們“納什金”。

娶親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請的兩位“納什金”就要帶上禮物和給新娘的服裝首飾,牽一頭母羊去參加娶親。

他們到女方家時一般要受到非常熱烈歡迎,但歡迎的方法卻是十分特別的。

“納什金”到女方家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們隔門對歌,只有一一回答上了姑娘們的問題,姑娘們才會開門。

但當他們走進女家大門時,姑娘們會用一桶又一桶涼水潑他們。

這時,女方的長者則會說:“貴客到了快迎接,姑娘們不要潑水

”其實是暗示開始潑水、多多潑水。

要是“納什金”躲起來了,他們就會喊,“納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輕人不要往那潑水

”“納什金”逃上樓,他們就會喊:“貴客上樓了,不要往樓上潑水。

”實際上是指揮大家潑水。

“納什金”即使全身濕透,猶如“落水”,也不能生氣。

姑娘戲弄夠了,則會請他們更衣入席。

土族人認為,水潑娶親客,是為他們洗塵,為了向新人祝福。

  喪葬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

  老人病故后,將其衣服脫去,將遺體扶起,成蹲坐狀,雙手合十,兩拇指撐于下頜骨,放在原處的炕角頭,周圍用干凈土坯擠緊,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

當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請本家各戶家長商議治喪事宜。

請木匠趕做靈轎。

第三天下午,將遺體入殮,用一條向左擰成的白布或黃布條,在每一關節處綰一鄉球,一身要綰七至十三個,然后套上黃布做的套子,土族語稱“布日拉”,裝入靈轎內。

靈堂設在堂屋里。

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

老人病故要請喇嘛誦經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請本家老少集體念“嘛呢”。

舉行葬禮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語稱“日格”。

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有要來吊唁,舅舅來“認骨”。

  土族喪葬要待客。

一般分三頓飯、饃饃茶、酥油炒面、蒸油饅頭和稠米飯。

一般不動葷,只吃素。

三道茶飯后,舅舅舉行“擺外”、慰亡靈儀式,對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評價,對兒孫們的孝心作出褒貶。

“擺外”后,黃昏時分,請人到一個僻靜處,砌火化爐。

舉行火化儀式,一般在早晨六七點鐘。

靈轎由兒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場。

遺體由其兒子或侄子從靈轎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爐內后,送靈轎者都跪拜在周圍祭奠。

女兒、媳婦都要哭喪。

由指定的兩位本家弟兄點火。

靈轎也要砸碎火燒。

喇嘛誦經,向火化爐內投放五色糧食,澆酥油汁,約兩小時左右,火化結束。

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長的柏木匣內,由兒子或孫子用一根紅繞牽引,埋在臨時選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時,再遷到祖墳地埋葬。

  亡人送葬后,子女服喪,一般為七期,四十九天。

服喪期間,男子不戴帽子,婦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親訪以,當年不貼春聯,不拜年,以示哀悼。

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有哪些文化習俗

9.生辰壽嘏 小孩過生日人祝壽嘏時以男性為重。

擺闊氣,小康之家有所表示,貧困有心無力。

一般男孩子第一、二、三個生日過得隆重,親朋送禮,主家待飯,吃油糕,長面條。

沿黃河一帶,十二歲過得更隆重。

老人逢六十、七十、八十歲為大壽,歲數越大越隆重,個別的鼓樂相助,兒女親朋送壽衣、壽禮、壽桃、壽面,跪拜祝賀;壽星家盛餐招待,回禮答謝。

舊社會官宦豪紳祝壽嘏為勒索良機,濫發壽貼,收禮斂財。

喜慶吉日 合木。

老人年齡到六十開外,兒女們要經做棺木。

完工那天,稱為合木,兒女們要慶賀,表示孝心。

合龍口,修建房屋合頂時,拉鞭放炮,張貼對聯,表示慶賀。

同時備好飯菜招待工匠。

喬遷之喜。

家戶搬進新窯或新房時,放鞭炮,貼對聯,親朋鄰里前往慶賀,饋贈禮金、禮物,主要設宴招待,俗稱暖窯。

開業慶賀。

新辦商店、廠礦開業之日,裝璜一新,鼓樂吹奏,張貼對聯,拉鞭放炮。

有關業務單位、同行同業和親朋好友前往賀喜,饋贈禮品、禮金、花鏡、掛幛;主家設盛宴招待,回贈紀念品。

解放初期和實行義務兵役制頭幾年,青年應征入伍時,當地政府和全村群眾集會歡送。

鑼鼓喧天,披紅掛花,家族近親送禮祝賀。

八十年代,向高考中榜的學生及其家庭進行道喜祝賀,送禮資助,已成新風。

10.訃聞報喪 新中國建立前,喪葬習俗頗為繁瑣復雜。

長輩死亡,富豪人家發訃聞,在白紙上將故者的生年死日時分及出殯日期寫明,分送親友;一般平民百姓則由孝子身穿孝服,赴親友家叩頭報喪,并請如期參與喪禮。

入殮 人死后先將衣衾棺木備齊,暫放床上,候親屬娘舅輩到后,方能入殮封棺。

死者遺體穿著,富家綢緞衣褲、男袍女裙、鞋帽、內衣等五身,不許結扣,口含金或銀質小錢(小元寶樣兒);貧寒之家只穿布衣兩三身不等,口含銅質小錢一枚。

每個兒女給棺木的七星板上鋪麻絲各一條,面部蓋麻紙一張。

兒女齊集后,將遺體放入棺內。

祭悼 入殮之后,搭靈棚祭悼。

男女孝子全身白孝衣,守護靈前。

親友上素饌祭奠。

富戶和小康之家,于前三日開吊,親友吊奠,僧道誦經,鼓樂舉衷,并設有禮房。

親戚按遠近為序上香焚紙,獻供品。

迎祭時,先是本族,謂“堂祭”,后是外祖、娘親,再是姑、姨、姐、妹。

朋友不分遠近。

隨到隨祭。

發引 即出殯,起喪抬棺上墳。

僧道鼓樂導引,后隨紙人、紙轎、紙馬、金山、銀山等陪葬紙扎。

孝子以白布躬身索引棺材,富者16人抬,一般人家8人抬,親朋家族尾隨棺后。

親朋和僧道只送出村外,兒孫送上墳地安葬。

安葬 安葬前幾天要先打好墳墓。

擇吉地挖土坑八九盡深。

再挖小窯一孔。

安葬時,將靈柩下坑入小窯,用土掩埋,堆成圓墓。

服三 葬后三天,上墳祭奠,叫服三,俗稱暖窯。

當日,死者兒女及近親上墓,用香油炸油糕或饅片祭奠,燒化樓、臺、亭、閣、院墻等紙扎,表示已為死者安置了舒適的住處,是件喜事,不動哭聲。

過七 從死者壽始之日起,要舉行七個七日祭奠。

頭七、三七、五七較為隆重。

親友攜兒帶女上墳悼祭。

直系親屬準備素饌(用白面蒸成桃、佛手、豬、羊等),一套16個、22個或48個不等。

此后,還有百日、周年等悼祭活動。

寄埋 即臨時埋葬暫不入墳。

一種是死者上有父輩或祖輩健在,墳中無法定穴,只得寄埋;另一種是夫妻死亡一人,另一人健在,不能入墳定穴;再一種是由于“墳不空”、“日主不好”等原因,當年不能入墳。

寄埋多在靠坡靠崖的自然穴洞或廢棄山圈之內。

寄埋時間長短不等。

合葬 夫婦同入正穴為合葬,俗稱“上山”,就是上祖墳。

事主請陰陽先生擇定良辰吉日,設靈堂隆重祭奠三天,然后進行合葬。

少亡與夭折不入墳。

12歲以下死者,不能打墓入墳,將尸體壘在土洞或石崖內。

兩歲以下幼兒死亡不裝棺,用谷草包裹棄于荒野。

殯葬革新 新中國建立后,倡導殯葬革新。

一些封建迷信和繁瑣的舊習俗有所革除,喪事貧富的懸殊大為縮小。

工作人員病故開追悼會,送花圈致哀。

農村也簡單從事,再不殺豬宰羊大肆揮霍,只用香表供奉一天,即行殯葬。

但習慣勢力根深蒂固,薄葬之風尚未完全形成,火葬條件亦未具備,請陰陽、請僧道等迷信做法仍在流行,仍有喪葬講排場,擺闊氣的。

11.解放前,一直沿襲著封建買賣包辦婚姻。

窮人一夫一妻,官宦富豪有的一夫多妻。

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卜算之合,本人不能自主。

世世代代有不少青年男女的真摯愛情和美滿婚姻,被這種封建迷信習俗無情拆散,釀成悲劇。

聯婚 聯婚的第一步是合婚,即男女雙方的屬相、生辰八字,經算命先生掐算,凡合婚者,方可商談婚事。

然后經媒人多次往來說合,雙方認定了婚事,便由男女兩家各書庚貼,互相交換,便為訂婚。

接著是下貼,亦稱送期,即由男方擇定迎娶吉日,著媒人攜帶彩禮及金銀首飾,用全貼知會女家。

用單紅貼通告戚友。

嫁娶 歷代相傳,禮儀繁多,富戶以豪華為榮,窮家則力求儉樸,但都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一般時經三天;吉日頭一天,親朋來臨,晚上鼓樂吹奏。

吉日當天,男家備彩轎鼓樂,由新郎和主要親戚組成的伴郎往女家迎娶;女家備酒席款待,送新郎上轎;迎到男家后,設香案,拜天地,入洞房,親朋賀喜。

其間,有趕場湊熱鬧行乞的人,在新娘下轎時唱喜詞。

較為流行的喜詞是:“遲不來,早不來,新人下轎我便來。

慶喜來,賀喜來,空中撒過福氣來;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搖錢樹,四撒聚寶盆,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六大順,七撒七子團圓,八撒八仙過海,九撒九鳳朝陽,十撒十全十美。

喜酒喜菜,恭喜發財”。

晚飯后,由平輩親朋鬧洞房。

吉日第二天,新郎新娘偕往女家,謂之回門。

新女婿向岳家長輩叩拜,岳家特優接待,并備禮物相送,當日雙雙返回。

新娘在婆家住九天后,再回娘家住九天,謂之回九或住九。

此外,另有幾種其它形式的婚事:童養媳 多為窮苦人家養活不起女兒或娶不起媳婦,經說合議定,將幼女送往男家生活,待長到十五、六歲時圓房完婚,多數不講儀式。

這是一種畸形的買賣婚姻。

一般男的比女的大十幾歲。

童養媳受虐待歧視,大部分遭遇悲慘。

寡婦改嫁 若丈夫亡故,在封建禮教威逼之下,名門婦女要終身為夫守節,不得改嫁;一般人家,為維持生計,可另行改嫁,但改嫁者被認為不貞不節,備受鄙視、污辱和指責,并要遭受無理刁難。

原公婆及家中兄弟輩要勒索高額賣身價,霸占寡婦私有衣物、嫁妝等。

還要遭受流氓地痞的訛詐,甚至遭受辱毒打。

因而,不烽寡婦寧可忍辱負重,悲慘偷生。

不敢申言改嫁;有的走投無路,生活難熬,自尋短見。

寡婦改嫁迎娶時不得騎馬坐轎,不得穿紅掛綠,不得響動鼓樂,不得見太陽,不得走正道,情景甚是凄慘。

招女婿(招親·入贅) 有女無男之家,招男孩多而貧困人家的兒子為婿,繼承家業,傳宗接代。

招女婿有兩種,死招與活招;死招改名換姓,作為兒子永遠繼承財產,延續宗嗣;活招是不改姓名,老人下世之后,善辦喪葬后事,仍回原家,所生子女為雙方開門接代。

社會輿論對招女婿是歧視的。

換親 男女雙方家境均屬貧寒,無力為兒子娶媳婦。

經媒人說合,雙方的女兒互許對方兒子為婚。

一切彩禮全免,婚儀簡單。

新中國建立以后,隨著婚姻法的公布,封建迷信色彩逐漸減少,婚事程序漸行簡化。

父母對于兒女婚事,或不主,或半主,有些家長雖想包辦,但多數拗不過兒女,包辦不了,城鄉普遍實現了自由戀愛,婚姻自主。

男女青年戀愛成功后,請介紹人走一下形式,在男家或女家見面,稱為相親。

此后,雙方自由接觸,互相了解,增進感情。

成熟后,男家送聘禮訂婚,一般是送時髦服飾數件,現金若干。

送彩禮的習俗仍然存在,即給女方家長送現金,一般為三五百元,多數是自愿相送,明言索要的不多,不受彩禮的也不多。

訂婚后,達到婚齡的經雙方同意,領取結婚證書,然后擇日舉行結婚儀式,始成夫婦。

結婚禮儀,50年代初先在機關干部中推行新式結婚。

1951年縣政府干部張良珍同白鳳英結婚時,由縣長郭英賢主持婚禮,主婚人、證婚人講話,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機關全體同志都來祝賀。

大家歡聚一堂,只以清茶、香煙、喜糖、瓜子待客。

郭英賢縣長當場贈送藏頭賀詩一首:“良辰吉日雙行禮,珍肴美味待來賓;鳳鶴落在庭堂上,英勇戰斗比輸贏。

”從此,機關干部都仍效這種既簡樸又熱烈的婚禮儀式。

農村結婚儀式也比舊時簡樸多了。

1959年,城關公社在農田建設工地上,為12對男女青年舉辦集體婚禮,鐵鍬、平車作為嫁妝。

結婚坐轎子已絕跡,50年代騎馬,60年代坐馬車或騎自行車,70年代以后多乘坐汽車,后來又舉旅行結婚。

入贅女婿不再受社會的歧視,反而受到鼓勵稱贊。

所生子女之姓氏,可隨父、亦可隨母。

寡婦再婚已成自然,再不受干涉、鄙視。

童養媳已經絕跡。

唯80年代以來,大操大辦抬頭,婚禮愈來愈重。

12炊餐具 炊具有爐灶、通條、煤锨、火鉗等。

吹風,舊時為木制手拉風箱、手搖吹風,現有電吹風機。

縣城已有個別戶使用煤氣灶。

做飯燒水均用鐵鍋,有大小之分,大鍋蒸煮用,小鍋做菜。

大鍋口徑,大小不等,視家中人口多寡而置。

近年來又有鋁鍋和不銹鋼鍋。

過去農家普遍使用 壺,用業燒少量開水。

其余有勺子、笊蘺、鐵匙、盆盔、水瓢、菜刀、案板、搟面杖等。

水瓢、勺子、笊籬過去多系木質或銅鐵所制,近年來使用鋁制品。

貯存糧油,多用陶瓷甕、缸、壇、罐之類。

餐具主要有碗、筷、盤、匙等。

酒具有壺、盅、杯。

茶具有盤、壺、杯等。

過去一般人使用均系笨重丑陋的粗瓷。

只有富家才有細瓷器。

近年來,大部器皿系細瓷、搪瓷、玻璃、塑料或鋁制品,有些戶購置了時新酒具、茶具,小巧精致,輕便耐用。

臥具 石樓人喜歡睡火炕。

炕上鋪葦席,一般人家還有羊毛氈、牛毛毯,一人一褥、一被、一枕。

富豪人家綢緞被褥,繡花靠枕,夏有涼席,冬有皮褥。

貧寒者有被無褥,甚至兩三人合蓋一塊破被。

近年來,普遍在炕上鋪花漆布,羊毛氈,人人有被、有褥、有毯。

被褥面有綢緞的、嗶嘰的,肉絮新棉,柔軟舒適。

城鎮青年喜歡睡床,過去多是單人木床,現時多為雙人木床,上鋪床墊。

不少戶有了席夢思、沙發床,冬天還有用電褥的。

家具 過去,家用木器有衣柜、木箱、廚柜、方桌、椅子、方凳、條凳,樣式笨拙,油漆粗糙,但結實耐用。

近年來,木制用具不斷更新,家庭中改用立柜、平柜、梳妝臺、寫字臺、縫紉機、沙發、茶幾、床頭柜、圓桌、皮箱等。

城鎮有些戶有了電視機、洗衣機、電風扇、錄音機、石英鐘、電子琴等高檔現代用品。

工具 一般居民住戶,還備有日常生活中手頭離不開的器具用品,如知筐籮、簸箕、水桶、扁擔、秤、斗、篩籮、條帚、掃帚以及篾、梳、鏡、瓶、筆、墨、紙、硯等。

13.舊時道路崎嶇,行路唯靠兩條腿,婦女、老人則以毛驢代步,少數富豪近則騎騾馬,遠則坐架窩,偶有頭面人物坐轎車,也只限于縣城附近十幾里內。

30年代,開始有了自行車,但數量極少。

50年代以后,自行車遍及千家萬戶,成為主要交通工具。

80年代,開始有了摩托車,農村小四輪逐年增多,所有鄉鎮所在地及一些大村莊開通了班車路線,外出行旅頗為方便。

然而,不少老年人舊習難改,若路途不遠,力所能及,寧步行,不坐車。

14.本縣民間住室以窯洞為主。

據考古證實,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類在境內依山傍水鑿穴居住,逐漸演變為土石窯洞。

特點是省工省料,易于構筑,冬暖夏涼,四季宜人,至今仍為廣大農民所喜愛。

民國及其以前,貧苦農戶選擇凹形地勢,打土窯一、二孔,窯兩側挖若干小窯洞,喂養牲畜和儲藏糧草。

自給自足農戶,選擇向陽、出路好、場面寬闊的地址打土窯,窯面用塊石砌筑,叫“土窯石接口”。

窯面頂上用石板壓沿,或者用椽子、秸桿、灰泥筑卷棚,遮陽防雨。

一宅三、五孔主窯,兩側修若干對稱小窯,并修筑圍墻、大門。

官宦富翁家磚(石)結構,窯房并存。

城關鎮殿底峪村鄭氏,清代為官,在緩坡上分筑上、中、下三院。

上院正面五孔磚窯,東西兩側各磚房三間,臺階、欄柵俱全,為主人夫婦起居之所;中院正面五孔磚窯,兩側各磚窯三孔,系子媳居住;下窯為石窯,亦正面五孔,兩側各三孔,為仆役人等居所。

上中兩院大門寬闊,并筑有屏門。

貴客到開大門相迎,素日由旁門出入。

此建筑為一般富戶的典型居舍。

沿黃河一帶住房模式別具一格。

多數戶筑有土石結構正窯三至五孔,兩側有小窯數孔。

正窯對面中間為大門,兩旁各有二至三小間隔棚,一般總長六至十米,分兩層,高五至六米:下層為畜圈、草房,向內筑有牲口食槽,兩側為土坯墻;上層為曬棗棚,棚頂用瓦片或麥草抹泥加蓋,四面用荊條、柳條或酸棗條編成籬笆圍欄,防止飛鳥啄食紅棗。

1952年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民宅建筑逐年增多。

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后,不論城鎮鄉村,民居條件發送得很快,新建筑絕大多數是磚木結構。

城鎮以平房為主,農村多為磚窯,一宅一院,四間(孔)成套。

建材除磚石白灰外,不少人家用上了水泥、鋼筋、預制板、鐵門窗等現代建筑材料,水刷面貼瓷磚,油漆門窗大玻璃,舒適明亮。

有的戶還設置土暖氣、衛生間。

室內陳設求新求美,除大件新式家俱和家用電器外,還有字畫、照片、盆景、小裝飾品、小工藝品,根據主人的審美情趣,或雅或俗,或土或洋,五顏六色,生氣盎然。

在院落的布局和利用上,過去說:“四六不成材”,修窯建屋,不是三間就是五間;現令為居住方便,一宅多為四間或六間。

過去說:“院內不載開花的樹”,只種些花花草草,或者什么也不種;當今注重庭院經濟,院內普遍栽有蘋果、黃梨、葡萄等樹木,種上黃瓜、茄子、西紅柿等蔬菜,家家成了花果園。

花卉由池栽改為盆栽,夏放院、冬回屋,一年四季花花綠綠春常在15.縣人飲食簡約。

舊時飲食習慣:一是重主食,輕副食。

以糧為主,鮮菜稀少。

逢時過節有些肉食,也只是喜吃羊肉,少吃豬肉、雞肉、牛肉,不吃驢肉,沒有魚肉。

二是重午飯,輕晚飯。

三是糧菜混作,粗作粗吃。

平時吃白面、肉食極少,即便吃一點,也是肉燴菜、大菜饃足矣。

或者是開水煮羊肉,加點食鹽花椒面,熟烹蔥花油,下入面條或面片,很少燉、炒、煎、炸、烙。

日常飲食,農忙季節一日三餐,農閑兩餐度日。

一般戶早飯是玉茭面、谷面、糜子面窩頭或團子(玉茭面或者糜子面拍成,狀似芴板,重者一個有半斤多),小米稀飯;午飯為高梁米飯或豆面條、豆面抿角、雜面條,煮南瓜、豆色、山藥蛋,泡小米撈飯;晚飯為和子飯(又稱咸飯、雜飯),由小米、錢錢(黃豆煮成半熟,搗成扁片)、豆面、南瓜、豆角、山藥蛋混煮而成,說干不干,說稀不稀。

三餐俱以米面為主,夏季佐以野菜,冬季家家有咸菜、酸菜(用白蘿卜、蔓菁、甜苣腌制而成)。

調味品僅有鹽和干辣椒面,沿黃河一帶有芝麻面。

新中國建立之前,勞動人民飲食水平極為低下,一般家戶但求一飽。

貧苦農民食不果腹,常年吞糠咽菜,春夏之際,采食柳芽、樹葉、槐花、榆錢、甜苣、灰菜。

逢年過節也只能勉強吃一頓白面餃子(俗稱扁食)。

新中國建立以后,飲食水平明顯提高,除60年代初困難時期外,基本上可以吃飽肚子。

80年代以來,由吃飽逐漸轉向吃好,粗吃變為細吃,細糧比例、食油用量、副食消費水平增長很快,開始講究烹飪技藝,佐料調味,營養成分和飲食衛生。

城鎮居民以白面為主食,輔以大米、小米,間忽吃點玉米面、豆面以調劑口味;農村居民白面成為家常便飯。

在城鎮,各種肉食、鮮蛋和應時青菜常年上市,不少家庭每頓午飯要炒幾個菜,有賓客來訪或喜慶吉日,擺上十來道菜,有雞有魚有酒,夏季還有啤酒和飲料。

農村大部分人家油、肉、蛋增多,有客必有酒。

干菜野菜吃得少了。

17.民國及其以前,不論城鄉居民,衣著多以自織粗布手工縫制。

夏天,老年男人一身白,老年婦女白衫黑褲,青壯男子白衫灰褲,青年婦女花格格衫、灰蘭色褲。

冬天,老人和婦女多穿偏襟棉襖,青壯男子多穿對補襟棉襖,棉褲多是深襠黑、灰、蘭,下扎腿帶。

成年人束白布腰帶或牛毛腰帶,并備有老羊皮襖、棉坎肩度冬。

男人無論單棉,上衣長不過臀,褲子寬松肥大。

青年女子衣著比較合身緊俏。

不論男女,夏季不戴帽子,下田耕作戴自編麥秸草帽,或罩以粗布白手巾或白色藍邊毛巾。

冬季男子多戴核桃帽,婦女裹頭巾。

鞋是麻繩納底,黑布配面,有方口、圓口和牛鼻子鞋,青年女子也穿花鞋、紅鞋。

窮苦人家“老虎下山一張皮”,夏改單,冬改棉,襤褸不堪,衣不遮體。

富裕之家,以穿市布(洋布)為榮。

官宦富豪身穿綢緞,長袍、馬褂、禮帽。

抗日戰爭以后,一般學生和公職人員逐漸穿學生服、中山服和流行便服。

新中國建立之初,服飾變化不大。

50年代自紡土布逐步淘汰。

60年代,服裝品類增多,時樣成衣成鞋隨地可買,貧富、城鄉之間的衣著差距已不明顯。

“文化大革命”期間,時行軍裝,不論男女,不分職業、年齡,不是軍衣式,便是干部裝,青著黃,老著蘭。

80年代服飾大改觀,中式、西裝、茄克、風雪衣、牛仔褲、蝙蝠衫、連衣裙、超短裙、涼鞋、拖鞋、旅游鞋、高跟鞋,五花八門、五顏六色,淡雅的、鮮艷的,新潮的、傳統的,爭奇斗妍,各領風騷。

衣著逐漸高檔美化,反映出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生活提高,精神振奮,民心歡暢向上。

18.本縣歷史悠久,地處深山僻壤,自古養成了樸實敦厚,勤儉耐勞的民性。

縣人性情溫順,待人純真。

不逞強,不蠻橫,不取巧。

不尚空談,不善實際。

沉靜寡言,言而有信。

處世謹慎小心,辦事誠篤可靠。

境少游惰之男,邑多賢惠之婦。

富不驕奢,窮不嫌鄉。

依鄉戀家,極少外出。

短于謀略,怯于開拓。

寬厚有余,機警不足。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土中求生,少事它業。

新中國建立以后,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傳播,文化的提高,知識的增多,社會風氣潛移默化。

民性中的優良傳統等到了繼承和發揚,帶有封建禮教、封閉自守色彩的糟粕,不斷改革和消除。

特別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心胸大開,民智大長,愈來愈多的人走出小天地,闖進大世界,外出求知求學,經商務工,引進新業。

精神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