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的意义,外国文学的教学价值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6-26 19:21 阅读:
外国文学课的意义,外国文学的教学价值

大中学校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数十课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课中怎样教学外国文学作品呢?这同其他语文课文的教学,有什么异同点呢?借本书出版发行之机,我来谈读这两个问题:

语文课本里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已经翻译成汉语的课文。我们对学生教学的是译文,有的甚至是改写了的文字(如《渔夫的故事》),因此,一般说来,可以不去管原来它的那些外语原文,只要按照一般语文课文的教学方法去进行就可以了。所以说,语文课本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同其他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很多的:譬如,一些短小的课文都应该朗诵,短诗应该背诵;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应该分析它的题材、主题、思想、形象、故事情节等内容方面的要素;还要分析在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布局结构、叙述方式、风格、语言等等艺术形式方面的技巧与特色。这些课文的语言教学,不是讨论外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法;而是根据译文,研究它的语言,用译文材料对学生进行各种修辞方法、词语选择、句式结构、语言感情色彩等方面的教学。

上面所说的这些方面的教学,同一般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至于提问、作业、复习及其他各种练习,那就更没有什么不同了。

但是,这些课文毕竟是外国人写的文学作品.有些还是古代或近代外国人写的。它总有不同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容与艺术风格,针对这样的特点,所以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还是有它不同于一般语文课教学的特点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从钻研教材到课堂讲授等一系列环节中去把握它,从具体课文出发。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注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地继承外国文学优秀遗产的原则。我们大中学校课本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优秀的作家写的优秀作品、有些甚至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作品,只要学习就是了,那为什么还要“批判地继承”呢?要学习,为什么还要 “批判”呢?首先我们这里所说的“批判”与日常所用的那个“批判”有些不同。那个“批判”就是把它打倒、彻底否定、把它摒弃的意义。这是对待反动的、错误的东西的一种手段。

我们这里说的“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学遗产”的“批判”,是分析的意思、研究的意思,是从科学意义上使用“批判”这个词的。那是说,应该用批评的眼光、批判的方法去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分析它、判断它。其次,为什么对外国的优秀文学遗产要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呢?这是因为:一,这些优秀文学遗产,许多是过去时代的非无产阶级的文学作品,象《渔夫的故事》就是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写的东西,《守财奴》、《穷人的专利权》、《竞选州长》、《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变色龙》、《警察与赞美诗》等等,都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作家写的作品。

它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至于《海燕》、《母亲》、《二六七号牢房》等等作品,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作品,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它们毕竟是外国人写的,写的是外国人的生活,外国的革命斗争,是用外国人的民族习惯和艺术传统方式来写的,同我国的革命文学作品是不一样的,那些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式同我们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欣赏习惯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总的说来,就有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诸多因素的复杂组合体,不进行分析,是不能理性化地认识其内在构成的。

所以说,必须批判地继承外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决不能不辨精华与糟粕地兼蓄并收,不能囫囵吞枣地不加分析,不能生吞活剥地机械模仿、照抄照搬。我们在语文中教学外国文学作品,应该从我们今天的和长远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选择有分析地从这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再其次,怎样去批判地继承呢,从原则上说,第一位的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全面衡量一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首先看它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其次,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统一起来看它的长处,既看到它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或革命性及在当时的贡献与作用,也看到它在今天中国的青年教育中起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还要看到它在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和意义。这就是说,要全面的、历史的、结合实际的去研究它、衡量它、看待它,不能抓住一个片断,一个细节,一句话就大作文章,妄加发挥,说它如何如何有缺点有错误,或者说它多么高超得无以复加。

对于具有深刻认识价值、高度艺术价值而思想性在今天看来不是那么强烈的古代和近代作品,我们也应全面的历史的结合实际地去分析它。固然应该指出它的弱点,但更应该从它已经提供出来的,超过前人的那一方面去研究分析,不能用今天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高度去苛求古人达不到的。例如;在《竞选州长》里,马克·吐温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和反动性。这一点,我们就应该肯定它、学习它。他没有指出社会出路应该怎么办,他不具备无产阶级思想,可以指出这是局限,而不能以此就大肆批判,否定马克·吐温。我们要研究前人已经达到的和新的创造,不能要求他达不到的,批判他没有写出什么来。

二、把外国文学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去研究它。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外国文学作品是一定时代、一定国家生活的反映。因此教学外国文学时,不能就字句读字句,必须搞清楚作品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作品所反映的那个国家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特点。所以,研究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是关乎到理解这课教材的历史价值,理解它所写题材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说教学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文与教学中国现代文学课文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常引起教师和学生感到困难的东西的话,那么,不同的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语文课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要是不弄清作品产生和反映的历史条件,不弄清当时的阶级关系与矛盾斗争以及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反映,不弄清各个国家民族人民的观念信仰、生活情状、心理习惯、时代风尚,要想把课文讲得很有水平,是有些困难的。

例如:教学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这一课,就应该弄清楚巴尔扎克写作《人间喜剧》的历史条件,为什么他在七月王朝统治时期写这样的作品。《守财奴》选自《欧也妮·葛朗台》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人间喜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所写的老葛朗台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发迹的。小说的主要情节开始于一八一九年间。小说结束时,已到了一八三○年革命之后。从法国大革命,经过帝政时代、王政复辟时代到路易·菲里蒲时代,这段历史如果不清楚,就很难理解怎么会产生老葛朗台和他妻子、女儿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

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它不但是一个大时代的产物,也是具体历史时期、甚至具体历史斗争的产物。如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二六七号牢房》,它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更是捷克党地下斗争的结晶。所以对待一篇课文,在弄清历史背景时,应该力求具体化,不能满足于一般地泛泛了解大的历史时代,而应结合具体课文看它的具体时代背景.

三、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有不少是从长篇作品中节选的,如;《渔夫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选段的改写;《夏洛克》选自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筑路》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就是一些短诗,短篇小说,也是从作家一组同类作品中选出来的。因此,要想成功地教学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文,就不能孤立地就课文看课文,而应该顾及到全书或姊妹篇,顾及到作家本人及其有关创作与言论,例如:不研究《死魂灵》这部作品,单讲《泼留希金》一课,就会单薄。长篇小说中的选段,上有源头,下有归宿,不全面系统地看问题,选文就没有来龙去脉,成了孤立的片断。

对于短篇小说和短诗也应这样。研究一些马克·吐温的、欧·亨利的、莫泊桑的、契诃夫的与所讲课文有关的小说,就会了解这些作家的创作思想、写作范围、艺术风格。了解了课文姊妹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再返回头来研究所教学的具体课文,就会理解得透彻,挖掘得深刻,把握得准确。

在教学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课文之外,适当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全书和姊妹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本小说,或读作家的与课文有关的短篇小说集,这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的课文,又可以使学生不限于语文课中所学的那一点点选段或单篇,增长阅读能力,丰富语汇,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写作能力。

但是,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力的重点应该放在节选课文本身而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用介绍作家和介绍全书占去了分析课文本身的所需课时。如对高尔基的《母亲》这部长篇小说,可以简要指出它在俄国文学和俄国革命中的意义以及列宁对它的评价,扼要介绍母亲这个人物的成长过程、它在斗争中的感受与反应,将情节引导到结局上,但重点应是分析“火车站上”这段课文的层次结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等等。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教学上不同于其他课文教学的地方还有一些,譬如:有关外国的人、事、典故、生活习惯,各种外国用品,外国人表现思想感情的方式等等,也是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把这些“拦路虎”扫清,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增加学生有关外国人民的生活知识。学生了解外国的情况多、知识多,教师教学外国文学作品就会容易得多。

为了教好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一个教师应具备系统的外国文学史的知识,此外,还应该掌握文艺理论、外国历史、哲学、思想史与文论史、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世界地理、外国艺术史等等知识,还必须了解一两种外语:如高尔基的《海燕》是四音步扬抑格的素体诗,但不懂外语的却把这首严整的格律诗,依译文视为散文诗,这是不准确的。如讲欧美文学作品却一点不了解基督教;如不懂儒略历与格里历的区别,只晓得十月革命那天俄历与公历之差,不晓得十九世纪差十二天,十八世纪差十一天,十六、十七世纪差十天的原因,统统按二十世纪情况说公历与俄历差十三天,等等。这些都是知识面不广泛所致。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人才。

从上述意义上讲,为语文教师提供一本系统而全面地讲析语文课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参考书,是很有价值的。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可以说是为语文课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作了一个贡献。当然.这种贡献不只是对语文课教师的。对于初高中及大中专学生、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来说,它的贡献也是不小的。因此,我向读者推荐这个读本,并以上几个问题的阐述作为代序。

[注]《外国文学作品讲析》汤志民、刘建中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