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日日记,美食的日记100字左右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6-28 17:23 阅读:
美食日日记,美食的日记100字左右

2022/06/19 星期日 成都

八点半松臣过来接我去吃早餐。在老瓦房肥肠粉总店我要了一碗肥肠面,老板问我加不加蛋,我没要。松臣、胖子、路路要的是肥肠粉,松臣加了一碗冒节子,我看了一眼,没敢吃。面里的肥肠够了,再吃就多了。这些天吃得过于油腻,下水真的不敢多吃了。

相比较而言,我还是爱吃面,而且成都的粉不是米粉,是红苕粉,我们叫做粉条的那种。

冒节子。

还有牛肉锅盔。酥酥香香的。

还有包子。

早餐后去了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喝茶掏耳朵。我是第一次来鹤鸣茶社,这里掏耳朵比水街那里舒服,茶好像也便宜些。喝着茶,身心放松,在竹椅上来个葛优瘫。真是羡慕成都人的生活,喝喝茶,吃点饭,掏个耳朵,慢悠悠的一天就过去了。

有时也想,舒服是舒服了,可是怎么去挣钱呢?

中午去柴门荟,打卡另一家川菜米其林餐厅。侯师傅张恒一早回南京了,人数没有昨晚许家菜那么多了。品牌创始人陈天福先生陪我们一起品尝蜀山宴,期间说了不少品牌经营的经验。谈到上海现状,去年刚刚在上海投资二千多万的陈天福颇是无奈,整个城市停滞状态,自己的餐厅又能如何呢?有所感触,我在朋友圈写了一段话:幸福是大家的,自己能不能感受到感受到多少真不好说;灾难是个人的,有多少有多苦,对每个个体都是实实在在的。别老吹牛逼,没有了个体,集体又在哪里?

配乐偷懒用了“人间美好”,其实这也是我对中午这餐饭的定义:生活得此美味,可谓人间美好。和成都学习团一行人打卡米其林一星餐厅柴门荟,与餐厅创始人陈天福先生共进午餐,吃到了美味的川菜,学到了菜肴创新发展的知识。蒋胖子说,这是他在成都吃到的最有意义的一餐饭;张元说,为了一道豇豆鱼的滋味,也要来一次成都,来一次柴门荟;周松竹说,鸭方虽然各地常见,柴门荟的制作和调味却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鸭皮的酥脆,饭团煎出的脆香,饭团包裹着鸭肉的油润,饭粒本身的碳水香,不同的口感混合出的香气让人欲罢不能,这样的鸭方他可以吃五块。我觉得柴门荟在川菜继承发展上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路径也有自己的个性。在味型分解上做减法,突出鲜香,味型相佐,这样的川菜没有以往我们常见的川菜那么辣,更能体现食材的宝贵和味道的香美。我喜欢这样的川菜,有滋味,有韵味,有传统,有厚度,丝丝缕绵绵不绝的回味中,体会川菜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席间聊天,陈总一句话显示出柴门荟的格局,这句话我给大家重复了几次:“越分享越成长”,敢于分享的背后是敢于创新善于学习的支撑,分享交流的越频繁,学到的东西就越多,企业和个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感谢陈总,感谢柴门荟的朋友们。

柴门荟蜀山宴菜品集锦

\n

\n\n\n

陈天福先生说川菜。

\n

\n\n\n

南堂系列是我喜欢的川菜馆,王正金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川菜大佬。自从郭志宇带我去过后,再来成都时总有一餐饭是要安排在南堂系列餐厅的。不仅自己去,还先后带了不少朋友去,每次都是收获满满,很是感谢王正金先生的热情款待和真诚传授。

王正金先生对川菜传承与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一次研讨会上,他阐述了这样几个观点:第一,传承味道。因为川菜的“味型”、川菜的“味”是属于经典的,也是一个“根”,只有把味道做好,这个根才能留存;第二,传承巴蜀文化。因为菜品只有赋予了文化,才能发展,文化是川菜的一个“魂”;第三,要挖掘民间的记忆。因为真正的美味在民间,这是川菜的“情”;第四,要融合时尚。因为历史上的川菜就是外来菜系,特别是江南等发达地方到四川的融合,包括近代著名的“南堂川菜”就是成都与扬州融合的产物。川人善于融合,只有融合才美。南堂系列的建设发展,也是按照王正金先生这番见解有序前行的。

王正金先生介绍南堂馆系列。

\n

\n\n\n

菜单

炝锅白肉

推沙望月,用的是泡菜水,很开胃。

青椒竹荪蛋烧大甲鱼配血旺/肥肠

麻婆豆腐烧黄玉参

鱼香脆皮黄鱼/虾球

沸腾鸡脚土鳝鱼。

九年百合蒸鸡枞。

河水豆花鱼腩。

翠绿万象

鲫鱼汤煮豆腐

盐煎肉

无筋豆土豆焖饭

鱼籽米豆腐

酥饼配冰粉

这一餐菜品浓淡相佐,韵味悠长与酣畅淋漓并举,既有传统精粹,又有创新佳肴,有滋有味有文化,更有王正金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可谓是一堂生动的川菜教学课。

[db:繁体内容]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