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句香草自喻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6-28 17:38 阅读:
屈原名句香草自喻
1. In \"Chu Ci\", why Qu Yuan uses vanilla beauty to be self -evolved.The image of the beauty is generally explained as a metaphor, or the metaphor of the monarch, or1.《楚辭》里,屈原為什么要用香草美人自喻

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后者如“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擬棄婦而抒情的,所以全詩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以夫婦喻君臣不僅形象生動,深契當時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早在西周春秋時代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觀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婦放在同樣的位置,這一觀念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

總之,《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藉而且生動。

2.屈原的香草

一生孤芳自賞與潔身自愛的屈原以香草自喻,并把自然香草與人品美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詩中他用采集、佩服、種植、憐惜等詞抒發對香草的傾心,他“朝搴吡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不僅以香草自喻,而且以香草樹木喻人:“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作為高陽帝之苗裔,他不僅為自己的出身驕傲,重視自己的內美,而且對培育人才所付出的艱辛及取得的成就而欣慰。在修身、治國、輔佐君王的道路上,他以自己的獨特氣質撒滿了絢麗、浪漫、芳香的花朵。屈原在詩中曾提到香草達48次之多。但屈原筆下的香草決不是一般的量的堆積,而是其理想與追求不能實現以及自己被迫離開政治舞臺,潦倒僻壤,不能一展抱負的處境、痛苦、宣泄和寄托。他在詩中反復詠唱香草,成為詠唱香草的歌手。

《九章》由九篇作品組成:《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

屈原的作品,在《史記》本傳中提到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五篇。《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為《離騷》、《九歌》(計作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漢書·藝文志》基本上是以劉向、劉歆父子《七略》為依據,《楚辭章句》則是為劉向所編《楚辭》作的注釋。所以這兩種理應是一致的)。可知對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歸屬和真偽,漢代就存在爭議。大致說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招魂》仍應遵從《史記》,視為屈原之作;《遠游》、《卜居》、《漁父》,則偽托的可能性為大。

3.屈原的香草美人喻作用

“香草美人”意象是作為屈原抒發自我情感的基礎意象。

屈原的《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兩類意象:美人、香草。它開創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并對后人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屈原潔身自好,一心想追求開明民主的政治,然而事與愿違,他只好借助“香草美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抒發自己的苦悶之情,同時也是屈原自身高潔品質的真實展現,是屈原對其“理想國”的構想和無限向往。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后者如“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為一種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

“香草”代表了屈原的美好心靈,代表了他的潔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誓死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人格清白的決心。古代的文人,特別是亂世的文人,其本身就是一種悲。

“香草美人”本來就是一種向往美好卻不能實現的依附。因此,屈原在挫折中不由自主的表現出一種“香草美人”情結,以“香草美人”自喻,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志向,體現自身品質的高潔,情操的高雅。

擴展資料:

屈原的香草情結:

屈原作品中提及的香草名目很多,如蘭、蕙、芷、芙蓉、杜若、木蘭、薜荔、荃、菊、辛夷等,都是楚地的植物,在今天的長江中下游及江南之地還廣泛地生長著。

蘭草:《楚辭》中提及的有春蘭、秋蘭、幽蘭、石蘭等,或以生長的環境、或以季節而名之,都是香草。

蕙:也是一種香草,經常與蘭、若、茝等香草并列,如《離騷》“豈維紉夫蕙茝”、《招魂》“光風轉蕙,泛崇蘭兮”、《惜往日》“謂蕙若其不芳”。

白芷、芳芷、茝:都是在水澤邊生長的香草。《離騷》中說“雜杜衡與芳芷”,《招魂》中說“菉蘋齊葉兮白芷生”,《九歌》中說“沅有茝兮澧有蘭”。

芙蓉:《楚辭》中的芙蓉,是指生長水中的荷花。《離騷》中說“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就是說“荷葉為衣、荷花為裳”的意思。《九歌·湘君》中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芙蓉,也是指荷花而言。

杜若、杜衡:都是香草,《離騷》中說“雜杜衡與芳芷”,《九歌》中說“采芳洲兮杜若”。

木蘭:是一種香木,《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的句子,現在還是一種觀賞林木。

薜荔:是一種緣木而生的香草,可能有芳香的氣味,具體所指學者說法各異。

荃、蓀:都是香草,有人認為是石菖蒲之類的植物,在屈原筆下則多用來寓意君王。

《楚辭》開創了“香草美人”的修辭手法,因而香草在自然本義之外,又具有了比興象征的意義。用香草比喻忠貞之士,比喻高尚的節操,比喻美好的事物。

美人情結: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都是指湘水之神。

屈原多以美人自喻或作為理想的美政。

屈原向往著如同舜妃的夫君一般的賢主,也忠誠的跟隨著國君的腳步,即便不受君王賞識,也不改堅貞之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漫談屈原

4.離騷中屈原為何用香草美人自喻

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后者如“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擬棄婦而抒情的,所以全詩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以夫婦喻君臣不僅形象生動,深契當時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早在西周春秋時代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觀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婦放在同樣的位置,這一觀念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

總之,《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藉而且生動。 “香草美人”在楚辭中頻繁出現,它體現了具有詩騷特色的比興的修辭手法,“《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邪。

靈修美人,以妣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1因詩取興,引類譬喻,“香草”、“美人”這些意象,在詩歌境界中,即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也是詩人抒情的模式,大抵經學家論詩騷,注重其“溫柔敦厚”,認為離騷“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2,實則楚辭諸篇因詩人之憤懣難抒,哀屈子人生遭際之悲,所謂“漢妾辭宮,楚臣去境”,可謂之曠古悲音,激昂悲壯,纏綿悱惻,實難以“溫”、“雅”稱之。

二則楚辭諸多篇章,行文瑰麗,神思翩躚,往往一篇之內短短數百字間便通達古今,暢游天地人三界,超邁的時空感與無窮的想象力,構思奇特而巧妙,諸如《天問》之篇,其思維之脈絡,仿佛一川飛瀑縱橫而下,汪洋恣肆,又令人無從把捉。再則“香草”、“美人”等引類譬喻之詞,如香草這一意象,或者為祭神之物(《九歌》),或為佩飾,或者為詩人芳香清志之喻,卻是大抵似信手拈來,情物之間渾然一體,以情寄物不著痕跡,意境之美,多在模糊之間,澄明未分,如“美人”一詞,其義蓋在模糊之間,強行闡釋,非于“天地如雞子”的渾然一體中求其“皎”、“朗”,蓋失詩騷之本旨。

一、香草。

5.屈原的香草美人喻作用

當時的楚國,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壓,只能通過香草來表達自己美好的追求。詩人種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其目的是“冀枝葉之峻茂兮,愿竢時乎吾將刈”。劉獻廷在《離騷經講錄》中說:“當屈子立志之日,豈為獨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澤遍薰天下,與天下之人共處于芝蘭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數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現了詩人的群體意識。“高尚正直則是促進和鞏固個人和集體幸福的。”(《歌德談話錄》)可悲的是,這些經過詩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經不住淫風惡雨的侵襲而競相變節變質。“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但是,詩人并不隨波逐流,而是立志不變。“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離騷》中多處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認為美女代指明君賢臣。王逸說:“女以喻臣。”李陳玉認為:“言求女者,求賢君之譬也。”(均見《〈離騷〉纂義》)我認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內外美統一的女子。屈原想尋求一個與自己一樣既有美好之心靈又有動人之儀表的女子,來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來找去,總不能如愿。

詩人對香草美人的追求,不僅表現了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審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體滲透并表現在詩人的各種生活方式上。通過對香草美人的追求,詩人的人格立體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靈的偉大,然后我們才倍覺其美,他的追求、愛好無不打上美的烙印。

6.屈原以什么自喻

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后者如“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擬棄婦而抒情的,所以全詩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以夫婦喻君臣不僅形象生動,深契當時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早在西周春秋時代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觀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婦放在同樣的位置,這一觀念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

總之,《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藉而且生動。 “香草美人”在楚辭中頻繁出現,它體現了具有詩騷特色的比興的修辭手法,“《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邪。

靈修美人,以妣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1因詩取興,引類譬喻,“香草”、“美人”這些意象,在詩歌境界中,即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也是詩人抒情的模式,大抵經學家論詩騷,注重其“溫柔敦厚”,認為離騷“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2,實則楚辭諸篇因詩人之憤懣難抒,哀屈子人生遭際之悲,所謂“漢妾辭宮,楚臣去境”,可謂之曠古悲音,激昂悲壯,纏綿悱惻,實難以“溫”、“雅”稱之。

二則楚辭諸多篇章,行文瑰麗,神思翩躚,往往一篇之內短短數百字間便通達古今,暢游天地人三界,超邁的時空感與無窮的想象力,構思奇特而巧妙,諸如《天問》之篇,其思維之脈絡,仿佛一川飛瀑縱橫而下,汪洋恣肆,又令人無從把捉。再則“香草”、“美人”等引類譬喻之詞,如香草這一意象,或者為祭神之物(《九歌》),或為佩飾,或者為詩人芳香清志之喻,卻是大抵似信手拈來,情物之間渾然一體,以情寄物不著痕跡,意境之美,多在模糊之間,澄明未分,如“美人”一詞,其義蓋在模糊之間,強行闡釋,非于“天地如雞子”的渾然一體中求其“皎”、“朗”,蓋失詩騷之本旨。

7.屈原的香草美人喻作用

“香草美人”意象是作為屈原抒發自我情感的基礎意象。

屈原的《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兩類意象:美人、香草。它開創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并對后人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屈原潔身自好,一心想追求開明民主的政治,然而事與愿違,他只好借助“香草美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抒發自己的苦悶之情,同時也是屈原自身高潔品質的真實展現,是屈原對其“理想國”的構想和無限向往。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后者如“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

香草作為一種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 “香草”代表了屈原的美好心靈,代表了他的潔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誓死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人格清白的決心。

古代的文人,特別是亂世的文人,其本身就是一種悲。“香草美人”本來就是一種向往美好卻不能實現的依附。

因此,屈原在挫折中不由自主的表現出一種“香草美人”情結,以“香草美人”自喻,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志向,體現自身品質的高潔,情操的高雅。擴展資料:屈原的香草情結:屈原作品中提及的香草名目很多,如蘭、蕙、芷、芙蓉、杜若、木蘭、薜荔、荃、菊、辛夷等,都是楚地的植物,在今天的長江中下游及江南之地還廣泛地生長著。

蘭草:《楚辭》中提及的有春蘭、秋蘭、幽蘭、石蘭等,或以生長的環境、或以季節而名之,都是香草。蕙:也是一種香草,經常與蘭、若、茝等香草并列,如《離騷》“豈維紉夫蕙茝”、《招魂》“光風轉蕙,泛崇蘭兮”、《惜往日》“謂蕙若其不芳”。

白芷、芳芷、茝:都是在水澤邊生長的香草。《離騷》中說“雜杜衡與芳芷”,《招魂》中說“菉蘋齊葉兮白芷生”,《九歌》中說“沅有茝兮澧有蘭”。

芙蓉:《楚辭》中的芙蓉,是指生長水中的荷花。《離騷》中說“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就是說“荷葉為衣、荷花為裳”的意思。

《九歌·湘君》中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芙蓉,也是指荷花而言。杜若、杜衡:都是香草,《離騷》中說“雜杜衡與芳芷”,《九歌》中說“采芳洲兮杜若”。

木蘭:是一種香木,《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的句子,現在還是一種觀賞林木。薜荔:是一種緣木而生的香草,可能有芳香的氣味,具體所指學者說法各異。

荃、蓀:都是香草,有人認為是石菖蒲之類的植物,在屈原筆下則多用來寓意君王。《楚辭》開創了“香草美人”的修辭手法,因而香草在自然本義之外,又具有了比興象征的意義。

用香草比喻忠貞之士,比喻高尚的節操,比喻美好的事物。美人情結:《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都是指湘水之神。

屈原多以美人自喻或作為理想的美政。屈原向往著如同舜妃的夫君一般的賢主,也忠誠的跟隨著國君的腳步,即便不受君王賞識,也不改堅貞之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漫談屈原。

8.屈原為啥喜歡香草,通過《離騷》中的句子解析

屈原與香草的深情 ——兼論《離騷》中的香草意象 指導老師:鄧紹寬 學生:劉文武 摘要 “香草”意象在《楚辭》中出現的頻率極高,而在《離騷》中尤甚。

香草 是屈原的精神人格和價值取向的寄托,是其精神力量的外在表現和內在信仰。楚 文化的深厚積淀影響著屈原對香草的神情,并在個中融入了 “潔與不潔” 的宗教 經驗。

主題詞 屈原 香草 楚文化 《離騷》一個芳香異彩的奇幻世界:“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 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畦留 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江離、辟芷、蘭、木蘭、宿莽、申椒、菌桂、留夷等等,這些植物香草充斥在《離騷》之中,讓我們感受到襲人的香氣,鮮花的簇擁,仿佛進入一個植物的王國。而這,都是屈原鐘情于香草的結果。

一、香草:靈魂歸宿 屈原的作品,不僅展示了屈原自身的政治遭遇和人格魅力,同時還把楚國歷 史的、現實的、精神的和物質的生活的全部更集中的表現出來。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

司馬遷對他的 高度評價,說明屈原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文弱書生,在政治外交上也頗高的才能。總的來說,屈原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化教養,并懷揣政治夢想的偉大詩人。

《離騷》中提到: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深感國家的危急狀況,并積極 地想用革新政治挽國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可是“黨人”之“偷樂” ,路幽 昧而險隘!楚王也不明時非,盡信讒言,反反復復,置國家危難于不顧。

此時,“全世界都是他的對立面:楚王不信任他,黨人排擠打擊他,他培養 的人才隨波逐流倒向敵人一邊,普通老百姓不理解他,女嬃、靈氛、巫咸等人也 只是同情他,勸他去國或隨大流。” [1] 屈原內心孤獨無助,他寧愿孤獨一世,在2 他孤獨中求得求仁。

屈原“上下求索” :摳閭闔、游春宮、求宓妃、見佚女、靈氛占卜、巫咸降 神、舊鄉臨睨、仆馬悲懷。可是,最后竟是博大九州,無與我同心之女!草木零 落、眾芳蕪穢,使屈原郁結于心,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兮,今直此為 蕭艾,使屈原悲痛欲絕。

當時情況讓他不能直言,屈原就利用香草這一意象抒寫了內心的偉大的孤獨 和悲憤,將自己的理想人格都付諸于其上。這是屈原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屈 原筆端詩心和靈魂的歸宿。

在他個體受到壓迫和排擠時,他依然對國家不離不棄,將情感寄托于“香草美人”之上,然后從彭咸之所居,毅然躍入汨羅江中。這是 為國家和整個民族的偉大的一躍。

二、香草:歷史選擇 《楚辭》中香草是一個不定代詞,或君子,或賢才,或小人。楚國偌大一個 國家為何偏中意香草,屈原為何又鐘情于香草,以使后人一想到香草便聯想到屈 原,其原因何在?第一,楚國的地理環境:楚,澤國也。

楚國在沅和湘的交界處,是一個多 山多河流的國家,氣候濕潤,利于香草植物的生長。第二,環境影響性格。

由于山川河流的原因,楚地水氣充溢,煙霧迷離。楚 民族的天性中就攝取了山川天地的精氣,形成熱情浪漫、追求原始自然美德的民 族特性;而肥沃的土地、溫暖濕潤的氣候也使楚國成為香花香草的大花園,為楚 人的采擷提供了豐足的物質條件。

楚地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香草生長的環境和楚人 對香草的鐘愛。然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楚國地域文化。

在《九歌》中,巫術師喜用香 草來裝飾自己的身體,因為楚人認為,這樣可以博得神靈的喜愛,從而使神靈庇 佑他們。這樣,通過香草與神靈進行溝通。

這是由于楚地巫術文化的流行。古時 有兩件事可以成為大事:一是戰爭;一是祭祀。

祭祀是巫術文化的延伸。古人政 教合一,巫史文化得于流行,而楚王就身兼巫師和國王雙重的職能。

因此,香草 便在楚地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征,它的芳香、潔凈的特征和在巫術中用來辟邪或祭 神使其獲得神秘的神性價值,也具有了一種親密和威嚴。“而屈原曾任的官職三 閭大夫據說就與祭祀活動有關,在這些經常性的祭祀活動中,香草起到了重要的3 與神溝通的作用。”

[3] 正是這樣的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使屈原選擇了香草,這 是歷史的必然的選擇。三、香草:宗教信仰 在《離騷》中,屈原多次使用香草意象,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 佩。”

這里的“ ‘佩’ ,古音疲。帶也。

這里作名詞用,指佩帶在身上的香草。古 代男女同樣佩用,以祛除不詳,防止惡濁氣味的侵襲。”

[4]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 攬洲之宿莽。“這句有雙重涵義:木蘭去皮不死,宿莽經冬不枯,隱喻自己的勤 勉的進修中所養成的獨立不移的堅強個性;另一方面,它不但說朝到夕,而且也 包括了從春到冬的過程,暗示時間流駛之速。”

[5] 從這里可以看出,香草已經被 當作一種深刻的信仰沿襲下來,并一直傳承。這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香草植物的 圖騰。

《離騷》中香草的出現是一道美麗風景,它的神秘讓人捉摸不定。在楚神話 中,佩帶物能和生命進行感應,佩飾能給予生命力量,使人獲得無形的力量,從 而祛除疾病和邪氣,從而進入到宗教的領域。

《九歌》中,香草為巫所持,一迎 神,一送神。是導引神的。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