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雍也的名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6-28 21:38 阅读:
出自论语雍也的名句
1.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Yong Ye\", I hope to help you: Yongye's sixth son said: \"Yongye, can make the south.\" Zhong Gong asked Zi Sang Bozi.Zi said:1.出自《論語·雍也》

希望對你有幫助: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

上矣。”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

女畫。”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

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

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

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

2.出自《論語》的句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擴展資料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參考資料:論語 (中國儒家經典)-百度百科

3.出自《論語》的成語、名句

《論語》中的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卻不讀書,就會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

4.出自《論語》的名言警句

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后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后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輕人,后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于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后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論語為人處事出自公冶長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有關為人處事的句子,

《論語》中的名句:1。

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2。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出自《論語•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以前我和別人交往時,聽到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 今天我和別人交往時,我不但要聽他說的話,還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為……”人說多了謊言就不能讓人相信了。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譯文: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為人要謙遜好學,放下架子虛心求教。4。

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譯文:性情過于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于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的性情與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

性情與禮儀要恰到好處。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出自《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以之為樂的事情,才是最讓人開心的事情。

6。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①[知(zhì)]同“智”。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愛水,仁人愛山。 聰明人愛動,仁人愛靜。

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不同性格的人的愛好是不同的。

7。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論語•述而》。

①[識(zhì)]記住。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牢記知識,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 倦。

對我來說,除了這些還有什么呢?”孔子很謙虛。8。

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出自《論語•泰伯》。

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譯文: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因為他負擔的責任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有抱負的人必須有優秀的品質。

========================個人理解。

6.出自《論語》的句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7.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擴展資料《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參考資料:論語 (中國儒家經典)-百度百科。

7.出自論語的名言警句

論語《論語十則》原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