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讲述空间的名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6-28 21:51 阅读: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述空间的名句
1. Chapter 11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Chapter 11 [Original] Thirty Spray ① Together with a hub ②, when there is no, the car is used ③.当 Think as a device ④, when it does not1.第十一章的當代意義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注釋] ①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②轂:音gu,是車輪中心的木制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③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⑤戶牖:門窗。 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

[引語]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在本章里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于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與“無”不同,后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別。 [評析] 在《道德經》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過認識天地、芻狗、風箱、山谷、水、土、容器、銳器、車輪、房屋等具體的東西去發現抽象的道理。他的學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并非總在故弄玄虛。馮友蘭先生曾說:“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說‘有無相生’,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段話很巧妙地說明‘有’和‘無’的辯證關系。一個碗或茶盅中間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實的,人怎么住進去呢?老子作出結論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它把“無”作為主要的對立面。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

2.《老子》第十一章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車輻穿在車頭,中間必須留出空處,才能裝上車軸,是車輪有轉動的作用。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處,器皿才能發揮盛放食物的作用。 建造房屋,墻上必須留出空洞裝門窗,人才能出入,空氣才能流通,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使萬物產生效果,“無”使“有”發揮作用。 大意: 本章通過車、陶器和房屋的構成,闡述了有、無的關系。

指出“無”(如陶器的中空部分,室內的空間)與“有”(如車幅,墻壁)二者同樣重要,他們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發生作用,只重視形而下的“有”是片面的。

3.逐字逐句解釋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和第十一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4.道德經第十一章,老子關于有與無的敘述只是說明他們之間的依存關系

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罷了。本章說的“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正說明了“有”和“無”的辯證關系。一個碗和茶盅的中間是空的,但正因為這部分是空的,才起了碗和茶盅的作用。老子哦一碗和茶盅的中空為例,說明“有”“無”的辯證統一,是對的。但他認為“有”是“無”的主要對立面,那就錯了,因為如果沒有碗和茶盅,那就自然無所謂其中空卻還能起到碗和茶盅的作用了。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看到有形的表面的東西,看不到無形本質的東西,他們只看到實有的東西在起作用,而看不到虛空同樣在起作用。從老子所講的三個例子來看,老子看到了“無”的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有無之間相互依存,對立統一之中。因而,所謂“無”的作用,最為合理的解釋應是有無之間的相互為用,“無”之為“無”并能起作用,是因為“有”的存在;“有”之為“有”并起作用,是相對于“無”的存在而言的。

5.《道德經》十二大名句是什么

中國道教協會文化顧問李冠論在其著作《詩說道德經》中列舉了《道德經》十二大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6.道德經的名言和注釋10條就好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道德經》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道德經》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道德經》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7.道德經的名言和注釋 10條就好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道德經》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圣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道德經》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

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

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8.老子的道德經里的名句有什么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這是老子對于“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于“道”,由道開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雖然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并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范。德與法都是規范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擴展資料: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余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經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