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名句和现实的意义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6-29 11:18 阅读:
论语中的名句和现实的意义
1.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ic statement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fucius thoughts have been endur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t has been endur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and culture today.1.論語經典語句的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 孔子思想歷經幾千年而經久不衰,在科技、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孔子思想是否已失掉了其真正價值?我認為《論語》作為儒學之經典,在當今并沒有失去它原有的價值。

無論是在個人道德、學識修養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導作用,還是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上,乃至于對于整個世界的和諧發展問題上都具有深刻意義。 在當今社會,我們面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我黨今后一段時間內建設的主要目標。

但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構成的差異,導致了各種社會差距的擴大,社會矛盾的加劇。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經濟的發展,還要注重社會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協調社會關系,讓窮人同富人的生活同樣美好,因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離不開社會,應當尊重個性,鼓勵個人追求與創造,但同時又必須融入集體,把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

《論語》中提到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是儒家所追求的一個理想境界。在這里,“仁者”就是要求大家和衷共濟,在這個社會大家庭中互相幫助,履行這種“和衷共濟”的社會公德,進而使人與人之間關系更融洽、社會更和諧,這才真正體現的“仁”。

《論語》中又講到“見利思義”,“君子憂道不憂貧”----即看見有利的就考慮是否合乎道義;君子只憂慮得不到道義,不憂慮貧困。還講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說:財富和地位是每個人所想得到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也不接受,貧困與無地位是每個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辦法,得到了也擺脫不掉。

這些話表明了儒家所倡導的見義后利、義利統一的思想。這對構建誠實、守信、建設良好的商業信用環境有很現實的意義。

因此,經濟關系體現在人際交往之中,只有踐行儒家之道,一團和氣、誠實信用,使儒商大放異彩,這種社會信用經濟得以構建起來,我國的經濟才會更加迅速的發展起來,構建和諧社會的這一目標才能有了物質上的保障。 從這些方面來說孔子思想又為我國的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得以實現提供了唯一的寶貴價值系統,即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誠信社會等,這就更體現了《論語》中孔子思想在當今的生命力。

2.《論語》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夫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于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也成為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的禮樂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眾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廣大而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切實的百姓日用,是中國古代思維的精華結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禮樂文化的重要依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的規范所依,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在中華文明二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中道節制、中庸之道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特色。

因此,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論語》中所體現的仁、禮等優良的思想傳統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傳承的。

3.《論語》的現實意義

今天,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本著“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我們重新審視《論語》中所體現的先進的教育思想,仍會感到有當代教師學習、借鑒的地方。

一、設立私學,“有教無類”。孔子以前,學在官府,但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學的,文化的傳播范圍是很有限的。孔子恐怕是創辦私立學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學生中大多出身貧賤。為什么窮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學?因為孔子收費十分低廉。《述而》篇中記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修,即干肉,十條為束,“束”即十條干肉。這是古代用來作為初次拜見的禮物,但這禮物是微不足道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衛靈公》),能面向所有學生,不分貧賤、地域,一視同仁。孔子設立私學而不以贏利為目的,又能平等地對待他的學生,有利于文化在下層人民中間的傳播。這一辦學指導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民辦私立學校的辦學者們學習的。

二、“啟發式”教學原則和“寓教于樂”思想。孔子教學不是單純的灌輸,他善于根據學生實際相機而發,注重引導學生去“樂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創,至盡仍被視為經典之論。“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等,都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樂學”思想。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運用在他的教育實踐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顏淵就曾感慨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子罕》)。“啟發式”是“樂學”的前提,“樂學”是學習的最佳境界。孔子弟子能達到三千人之多,且“賢者七十二”,這與他的“啟發式”教學原則和“樂學”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再反省當代許多人奉為法寶的“苦學”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應該從孔子身上學到點什么?

三、“因材施教”的原則。孔子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他也確實是這樣實踐的。《顏淵》篇中記載了顏淵、仲弓、司馬牛三人問“仁”,而孔子針對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學識,便有三種回答。在《先進》篇中,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話回答他們,公西華提出疑問,孔子說道:“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學中看對象,有的放矢,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種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孔夫子的確了不得!

四、“終身學習”的觀念。許多人認為,“終身學習”的觀念是舶來品,是開放后才傳入我國的一種學習理念上的革命。其實,《論語》中的很多記錄都體現了這一思想。《里仁》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述而》篇中的“學而不厭”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有一次,孔子站立于黃河岸邊,看到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河水時,由衷地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的感嘆。而且,即使他經常處于清貧,甚至饑餓之中,也毫不悲觀,仍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而堅持不懈。從“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記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脫俗、求知若渴的圣賢就站在我們面前。對于好學的弟子顏回他更是大加贊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現在,時代變了,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更快。據研究,一個人工作一生所運用的知識,只有20%左右是在工作前的學校里獲得的。如果不能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一個教育工作者決不可能搞好他的工作,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終身學習”觀念的開拓創造型人才。

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學思結合”和“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特別強調后天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化作用、對美育的精辟論述、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重新品味,這對于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如何發揮好“主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你認為論語中有哪些名句具有現代意義

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樂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解釋】

對于學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分析】

這一則講的是關于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就學習而言,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

興趣者,愛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則是樂。

因何而好,為何而好,因何而樂,為何而樂,是一個可以探討的問題。

5.【請你收集一些《論語》中的關于修身的名言警句,并談談他的現實意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說話要謹慎,行動要敏捷勤快,在現代生活中也有著非常大的警示作用.話說的少,不得罪人,還能夠顯得謙遜,而動作快先于人,能更早的得到更多的機會.難道不是我們現代人值得引以為戒的么?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這則教育我們要安貧樂道,安分守已,不要過分在意外在的物質享受,要充分滿足于現有的條件并享受它.而不義之財會有損君子的仁義,對于我們來講就像浮云一般,不以為意.如果現代人都能做到這點,試問,還會有人不高興不快樂,還會存在那么多犯罪么?一點個人的淺薄見解,見笑了.。

6.《論語》中的名言,并結合它們的出處說其意義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卻不讀書,就一無所成。”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

孔子聽說了,說:“做完后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

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7.〈論語〉在現實中的意義

1、“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等——

我們要有認真學習、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的精神,這樣才能夠把知識和道理學透,并且能夠靈活運用,不斷增長知識和能力。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等——

做人要講誠信,以誠信為本,誠信做事。食品安全問題頻繁,從最初的問題奶粉到現在的問題礦泉水,歸根到底是誠信的缺失,我們要提倡誠信生產,誠信經營。

3、“為政以德”“道之以德”等——

“以德治國”的理念就是從中華五千年的經典沉淀中得出的,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國家長治久安。

4、“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父母,唯其疾之憂”等——

教育我們如何去孝敬父母,不僅要對父母有孝順,還要尊敬,更要謹慎做人、正確做事,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憂慮,用實際行動和恭敬的態度讓父母感受到。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