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千古名句是哪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6-29 12:34 阅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千古名句是哪句
1. What is the famous sentence \"Deng Xuan Tower\" chanted in the ancient times as a five -character quatrain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 Wang Zhizheng. The first two sentences are written in natural scenery.1.登鸛雀樓什么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1-2]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4] 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該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登鸛雀樓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登鸛雀樓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寫的題中被千古傳誦的兩句詩是

【你好哈!】應該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意思】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詩詞意境】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書法家崔國偉行書《登鸛雀樓》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和創造。

【寫作手法】

動靜結合

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

加暗淡,可稱為靜景,為靜怡之美;黃河向海而流,這不是所謂“定格”,而是奔騰咆哮、滾滾南來,東流入海,充滿了無限的生機,雄壯氣勢存于永恒的運動中。兩句動靜結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又瞬息多變的壯麗圖畫。

虛實結合

首句著筆遠景,天空一輪白日西沉消失在萬山叢中,次句由樓下近景奔流的黃河延伸,直至遠方的海洋。這樣,西邊的落日和東邊的流水,把看得見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結合起來,把當前景與意中景巧妙溶合為一,由遠及近再及遠,使畫面無邊的寬廣和深遠,這樣著墨也為后兩邊詩詞安排了無窮的遐想。

景入理勢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強調“景入理勢”,意思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出現,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詩人以朋友的身份說話,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全文對仗

該詩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色由四個五言句組成,共分為兩聯,絕句沒有對仗的硬性規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對仗。很多對仗的絕句也只是有一個對仗句了。而出現兩個對仗句式時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覺,處理不好會非常僵化。這首詩首聯采用正對,句式極為工整,后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3.登鸛雀樓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倆句

唐伯虎 改到此已窮千里目;誰知才上一層樓!出處-話說有一天,明朝大畫家唐伯虎與祝枝山前去游鸛鵲樓。

年過花甲、身肥體胖的祝枝山剛爬上二層,就氣喘吁吁不想向上爬了。唐伯虎游興正濃,也想鼓勵好友活動一下筋骨,就高聲朗誦臺柱上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登鸛鵲樓》的名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祝枝山加上兩個字,改成: 到此已窮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層樓! 唐伯虎對于祝枝山不好好活動還找借口搪塞,甚為不滿,再改動二字: 到此已窮千里目;誰知才上一層樓! 祝枝山心悅誠服,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爬上到頂層。

4.登鸛雀樓被千古傳頌的兩句詩是什么

一、回答: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二、詩文簡介:《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時至今日,該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5.千古名句的詩,并說哪句是千古名句,和大概內容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衛風·碩人)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鄘風·相鼠)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2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25、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3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31、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35、將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3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4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42、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4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4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論語·子罕)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5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論語·微子)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5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6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67、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雜記)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禮運)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易經·乾)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易經·系辭上)7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系辭上)7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7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7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漁父)7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79、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屈原·涉江)80、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屈原·涉江)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82、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楚辭·卜居)8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8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8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8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88、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8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9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9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6.登鸛雀樓什么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1-2]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4] 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時至今日,該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登鸛雀樓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登鸛雀樓》唐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