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忠厚要多读诗书名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6-29 12:58 阅读:
做人要忠厚要多读诗书名句
1. Which famous saying tells us that we must be loyal, and we must read more poems and loyalty.This is an article written by Su Shi, a Northern Song Dynasty writer Su Shi \"1.哪句名言告訴我們為人要忠厚,要多讀詩書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篇文章《三槐堂銘》里面的一句話。全文如下: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后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于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

蓋嘗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于身,責報于天,取必于數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馀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

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銘曰:“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陰滿庭。

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嗚呼休哉!譯文:天道是一定的嗎?可是賢德的人不一定顯貴,仁善的人不一定長壽。天道不是一定的嗎?可仁善的人卻必然后繼有人。

這兩種說法取哪種才算恰當呢?我聽申包胥說:“人要是下了決心就能打破天道,天道要是確定了也能勝過人為的努力。”世上談論天道的人,不等天道落定便去要求它的靈驗,所以認為天道茫茫,難于預測。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惡的人因此放肆。像從前盜跖的長壽,孔子、顏回的困厄。

這都是天道尚未落定啊。松柏生在山林當中,開始的時候,它們困厄在蓬蒿野草當中,遭到牛羊的踢踏蹂躪;可是到了最后,它們能四季常青,經歷千年而青翠如初,這就是因為天道已然落定。

善惡的報應,將會一直延續到子孫后代,由此看來天道的落定是一件長久的事情。我以所見所聞來考察其中的規律,發現天道落定的必然之勢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一個國家將要興起,就一定有德惠遍施于世人的大臣盡力貢獻而不求報答,然后他的子孫才能與恪守成法、保有太平盛世的君主一同享受天下的福祿。已故的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達于后漢、后周的時候,曾經接連侍奉過太祖、太宗兩位皇帝,能文能武,亦孝亦忠,天下人都盼望他能擔任宰相之職,然而王公終究因為為人耿直而不能與時世相融合。

他曾經在自己的庭院中栽下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子孫一定有位列三公的人。” 后來他的兒子魏國文正公,擔任了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間的宰相,正逢上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無事的好時候,他享有福祿榮名共十八年。

如果今天托物給別人,明天就往回要,那么可能能要回來,也可能要不回來。而晉公修養自身的德行,向上天求取報答,那么必是數十年之后才能得到報答,那時候就好像是拿著契約兩聯中的一聯,親手與上天進行交割一樣。

我是因為這些才知道天道的靈驗果真是必然的。我沒有趕上親眼看到魏公,只是見到了他的兒子懿敏公。

懿敏公以敢于直言迸諫來侍奉仁宗皇帝,在朝廷中出入侍奉皇帝、外出統兵打仗有三十多年了,他的官位并沒有與他的功德相稱。這是上天想要讓王氏復興嗎?為什么王氏的子孫有如此多的賢良之才呢?世上的人有把晉公比作李棲筠的,論雄才偉略、為人正直等方面,他們真是不相上下。

李棲筠的兒子吉甫、孫子德裕,享受的功名富貴與王氏一族差不多,但是若說到忠誠寬厚、仁善樸實等方面,卻不如魏公父子。由此看來,王氏一族的福分,還沒有到達鼎盛的時候啊!懿敏公的兒子鞏與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且文方卓越,以此來繼承他家的傳統。

我因此把這些銘記了下來。銘文說:“多么美好啊!魏公的豐功偉業,與槐樹一起萌芽成長。

勤勞地添土栽植,必然要經過一代的時間才能成長起來。他成為真宗皇帝的宰相后,天下四方因此而平安無事。

回來后看到自己的家園,已經是槐蔭滿庭了。我輩小人,等不到清晨變成黃昏,就忙著尋找時機,追求名利,哪有時間去顧及自己的品德?只是希望能夠憑著僥幸,不勞而獲罷了。

如果沒有你們這樣的君子,又怎能使國家得到治理?都城的東面,有晉公的居所,郁郁蔥蔥的三棵槐樹,就象征著晉公一家的賢德。多么美好啊!” 擴展資料:《三槐堂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篇文章。

文章首先從天命的有常立論,肯定了善惡的因果報應,提出“。

2.我們為人要忠厚,要多讀書的名句

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3.關于為人忠厚,要多讀書的詩句

一、關于讀書的古詩:

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2.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3.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

4.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5.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

6.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4.求關于讀書做人的名人名言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2.智能的人珍惜擁有的一切,平庸的人認為得不到的東西最美 3.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4.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為他想象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 5.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什幺遺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該愛的時候就去愛 6.后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后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后悔 7.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8.功勞是老板的,官爵是一時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不要把一生心血精華賣給公司,留給家人的卻是破銅爛鐵 9.以健康為中心,瀟灑一點,胡涂一點. 10.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天下作偽是最苦惱的事情,老老實實是最愉快的事情。

《韜奮文集》 ●生活是欺騙不了的,一個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馮雪峰 ●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

《伊索寓言》 ●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富蘭克林 ●至誠如神。

《禮記·中庸》 真誠的最高境界有如神靈。 ●忠誠是人生的本色。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 忠誠應是人生的本來面目。 ●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

行:行為。恒:恒心。

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明·薛瑄《讀書錄》 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準則。 ●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

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唐·韓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至誠則金石為開。

《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大的真誠。 金石為開:象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

謂真誠最能感染人。 ●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漢·王充《論衡·感虛》 精誠:真誠。 虧:虧蝕。

只要真心誠意從事,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誠之所感,觸處皆通。

宋·吳處厚《青廂雜記》 誠:真誠。 感:感觸。

真誠能感動一切。 ●人之操履無若誠實。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 宋·朱熹《仁說》 實行并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薰蒸之。 明·洪自誠《菜根譚》 遇到欺騙狡詐的人,用真誠之心感動他,遇到粗暴、乖張的人,用和藹的態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 明·薛瑄《讀書錄·體驗》 喻私心雜念影響人之德行的精純。

●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 清·曾國藩《復賀耦庚中丞》竊:謙指個人的意見。

我以為天地的運轉不息,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業的發揚和持久,關鍵在于真誠。 ●百慮輸一忘,百巧輸一誠。

清·顧圖河《任運》 考慮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敗,技藝再精巧若缺乏真誠也無法成功。 ●神莫神于至誠。

宋·張商英《素書》 沒有比完美的真誠更神圣的了。 ●誠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頤《通書》真誠,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業興旺的源泉。行(háng):職業,事務。

●君子乾乾不息于誠。 宋·周敦頤《通書·乾坤益動》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強不息。

君子為達到至誠而自強不息。 ●感人以誠不以偽。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誠:真誠。偽:虛假。

以真誠而不是以虛偽感動別人。 ●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余事。

明·朱之瑜《誠誠二首》 修養自身品性,處理好人之間的關系,唯一靠的真誠。 ●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荀子·不茍》 圣人固然是無所不曉,但是不是真誠也不能感化萬民。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

《荀子·修身》 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真誠。 ●至誠無息。

《禮記·中庸》 真誠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以真誠自勉。

●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 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修學:研討學問。

雜:雜亂。為事。

5.求關于讀書做人的名人名言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2.智能的人珍惜擁有的一切,平庸的人認為得不到的東西最美 3.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4.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為他想象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 5.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什幺遺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該愛的時候就去愛 6.后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后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后悔 7.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8.功勞是老板的,官爵是一時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不要把一生心血精華賣給公司,留給家人的卻是破銅爛鐵 9.以健康為中心,瀟灑一點,胡涂一點. 10.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天下作偽是最苦惱的事情,老老實實是最愉快的事情。

《韜奮文集》 ●生活是欺騙不了的,一個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馮雪峰 ●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

《伊索寓言》 ●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富蘭克林 ●至誠如神。

《禮記·中庸》 真誠的最高境界有如神靈。 ●忠誠是人生的本色。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 忠誠應是人生的本來面目。 ●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

行:行為。恒:恒心。

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明·薛瑄《讀書錄》 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準則。 ●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

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唐·韓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至誠則金石為開。

《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大的真誠。 金石為開:象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

謂真誠最能感染人。 ●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漢·王充《論衡·感虛》 精誠:真誠。 虧:虧蝕。

只要真心誠意從事,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誠之所感,觸處皆通。

宋·吳處厚《青廂雜記》 誠:真誠。 感:感觸。

真誠能感動一切。 ●人之操履無若誠實。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 宋·朱熹《仁說》 實行并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薰蒸之。 明·洪自誠《菜根譚》 遇到欺騙狡詐的人,用真誠之心感動他,遇到粗暴、乖張的人,用和藹的態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 明·薛瑄《讀書錄·體驗》 喻私心雜念影響人之德行的精純。

●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 清·曾國藩《復賀耦庚中丞》竊:謙指個人的意見。

我以為天地的運轉不息,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業的發揚和持久,關鍵在于真誠。 ●百慮輸一忘,百巧輸一誠。

清·顧圖河《任運》 考慮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敗,技藝再精巧若缺乏真誠也無法成功。 ●神莫神于至誠。

宋·張商英《素書》 沒有比完美的真誠更神圣的了。 ●誠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頤《通書》真誠,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業興旺的源泉。行(háng):職業,事務。

●君子乾乾不息于誠。 宋·周敦頤《通書·乾坤益動》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強不息。

君子為達到至誠而自強不息。 ●感人以誠不以偽。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誠:真誠。偽:虛假。

以真誠而不是以虛偽感動別人。 ●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余事。

明·朱之瑜《誠誠二首》 修養自身品性,處理好人之間的關系,唯一靠的真誠。 ●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荀子·不茍》 圣人固然是無所不曉,但是不是真誠也不能感化萬民。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

《荀子·修身》 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真誠。 ●至誠無息。

《禮記·中庸》 真誠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以真誠自勉。

●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 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修學:研討學問。

雜:雜亂。為事。

6.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出自哪里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三槐堂銘》。

意思:擁有忠實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經久不衰,就象詩和書能夠在世間流傳如此長久。

字詞解釋:忠厚傳家久:將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世世代代傳下去。或具有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的家庭,能夠長久地綿延下去。詩書繼世長:認真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可以使家族長久地發展下去。

《三槐堂銘》首先從天命的有常立論,肯定了善惡的因果報應,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觀點;然后記敘了王祜手植三槐的經過和期待,以及王祜子孫后代多有仁德賢能者的事實。全文貫穿著天命有常、因果報應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敘事議理,委婉多姿而又清麗順暢。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全文由敘(序)和銘兩部分組成。敘是記敘性文體,講寫這篇銘的由來;銘,是本文正體,實際是歌功頌德的四言詩。而該文的敘可分為三段。

“天未定”是“善不得善報,惡不得惡報”的代詞,蘇軾是認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間一到,一切都報”。

蘇軾的“一切都報”的思想在文章中就是: “天定”,天有道。蘇軾認為:世上談論天道的人,都不等天道按其客觀規律行事時來研究它,就以為天道是虛無縹緲,不可探求的。善良的人因天無道不得善報而變得懶惰無所作為,邪惡的人因天無道不得惡報而更加肆無忌憚起來。

古代的大盜跖有長壽,古代的圣賢孔子、顏回卻貧困而遭受厄運,這都是天道還沒有按其客觀規律行事的緣故。譬如松柏長在山林,在它們很弱小還是幼苗的時候,會被蓬蒿這類雜草遮掩圍困,會遭受牛羊的踐踏,等到松柏長大,經四季而長青,歷千年而依然蒼勁挺拔的原因,是因為天道已經按照客觀規律行事了。

文章由遠而近、由道理而例證以后,就順利地過渡到講當今的人了。蘇軾認為,像松柏的生長中當時不報、而后再報的現象一樣,人的善惡之報在當世沒有體現,而兌現在他子孫身上的事早就存在。他甚至認為,拿他自己的所見所聞來驗證,這種天道的善有善報是確定無疑的。從而回答了文章開頭的詰難。

這種回答因空洞而缺乏說服人的力量。所以下文就進入正題,用當今名臣王祜及其子孫的事來肯定天有道,從而高度贊頌王祜及其子孫的賢德。

7.如何理解 “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

也作: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經常作為對聯出現,道破中華民族這文明禮儀之邦所崇尚的對內盡孝對外盡忠詩書瓢香的文明家風門風。

何謂忠,舊指臣對君主的盡忠,現指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何謂孝,順從長輩,尊重長者,奉養父母為孝。兩者范疇不同,但出發點是一致的,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升華、延伸與拓展。一個對父母都不孝的人,其對朋友,其為官為事都不會好,對親生父母都視之為草芥,何種絕情寡義的事不能做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道理,先哲一語道破。

無論大家小家,忠孝的美德都應該永遠的傳承下去。

尊重知識也是一種美德。書中的道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人類積累下的寶貴知識又是通過書本一代又一代流傳開來,長久不息。

8.修善修德,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文

修善修德,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文:

從小到大,過年時俺家的“門對子”,就是春聯,都是俺大(父親,編者注)親自“操刀”,內容也幾乎一成不變,就是在裁剪好的大紅紙上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寫上“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除了“文革”最瘋狂的幾年,幾十年沒變過。

不僅如此,我們那個叫“汪堰”的村子里,住著近百戶人家,過年的門對子有一大半都出自俺大之手。除夕之夜,我與小伙伴們挑著燈籠,踏著高低不平的村路,挨家挨戶拜年、討喜、看春聯。每到一家,我總是搶先用剛剛學來的那幾個半生不熟的漢字,大聲念著人家門上的對文,其中大部分我閉著眼睛也能“讀”出來——“看,這是俺大寫的。”“看看,這也是俺大寫的。”那種在小伙伴中顯擺時的優越感真是妙不可言。

“你大有啥能的!”一個同班同學不以為然,“你大每年就會寫那幾個字,有學問就換一副啊?”此言一出,我大傷自尊,但又無由反駁,于是嘟囔著回家了,不管不顧地纏著父親,非要他重新寫一副新對文換下“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鬧了半天,父親漸明就里,說道:“你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了,我也該跟你說道說道它的含義了……”

父親九歲時,我的祖父便去世了,苦命的祖母帶著五個孩子艱難度日。這時,一位私塾先生主動提出讓祖母幫他的學生洗衣,每月給一塊大洋貼補。其實,善良誠厚的老先生根本不需要專門雇人洗衣,只是換一種賑濟方式表達他的悲憫而已。而貧困交加的祖母謝絕了豐厚的酬勞,只求先生讓她最小的兒子——我的父親,跟班讀書。于是,祖母洗衣三年,換來父親三年讀書機會,雖不像其他孩子全日制上下學,但三年下來也斷斷續續地讀完了《三字經》《百家姓》及《論語》《四書》等,并練得一手頗有功底的毛筆字。新中國成立后,作為村里僅有的識文斷字之人,父親先后擔任過生產隊、大隊會計兼民辦小學教師,直至轉正、退休、頤養天年。

父親告訴我,他入學的第一課,老先生按照自己的塾規,沒讓他背書,而是親手寫下十個字,先領著他熟讀,然后耐心釋義,最后手把手地教他書寫,這十個字就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這副對子看似簡單,而含義卻很深,做起來更不容易。忠,是忠于國家,報效國家;厚,就是厚道誠實,安守本分,知恩圖報”。忠厚是傳家寶。有了這個法寶,家風門風就正,鄉風世風就正,國家就強盛。做人光忠厚還不行,還要知書達理、有文化、有本領,要把讀書的好習慣子子孫孫傳下去。

記得在那個除夕之夜里,父親為我詳解對聯的過程中,還穿插進不少忠厚做人、安身立命的“名句”。也就是在那天晚上或以后,我突然理解了父親在村里常做的諸多“傻”事。

自那個除夕之后,我似乎突然長大了許多。在未來幾十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上,我一直銘記著父親那些拙樸實用的“家訓”,為人不愛計較,相處不怕吃虧,讀書不敢懈怠,做事不畏苦累。歲月倏忽而逝,雖在事業上了無建樹,但身心健康、與世無爭的平順日子,過得踏實又從容。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