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学名句解析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6-29 13:12 阅读:
儒家大学名句解析
1. What are the classic Confucian classics? 1. The way of university is in Mingming, in the people, and at the best.——In the \"University\"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ity is1.儒家經典名句有哪些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于顯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們革除舊習,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摘《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 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論語》

(如果學了之后,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舍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為貴。——摘《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愿環繞在它周圍。)

2.一則論語名句賞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四十歲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歲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七十歲時,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禮范疇。”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孔子的修學報告: 十有五而志于學。

孔子出生于一個曾經輝煌而走入沒落的貴族家庭,到他父親叔梁紇(hé)的時候,境況并不理想。父親死后,孔子與母親受“大奶”排擠,一起遷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據。

孔子年輕時不為當時的權貴所接受,在一次參加季氏舉行的宴會時,被陽貨無情地拒之門外。但是孔子并沒有自暴自棄,從小就有志于學。

學的內容一般認為是古代典籍,是對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為若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學。 三十而立。

現在說的“而立之年”指三十歲,乃成家立業之年。但在《論語》中“立”的含義是“立于禮”的意思。

即在社會道德、禮制允許的范圍內有所建樹。我們看孔子年譜就知道,他三十歲時便成立私學,開始面向社會招生,報名費是臘肉十條。

表明三十歲的孔子,已經是個學識淵博而且知禮達人的人。我們還應該看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學,與三十而立在邏輯上應該是一個轉承,指他在道德、學問上有所成就,學有所得而且能學以致用。

四十不惑。不惑是不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主張和人生價值觀。

這一點已經很少有人能做到了。我常聽朋友說“人到中年萬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

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誘惑時,往往會內心動搖。孔子則不然,四十歲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絕對信得過了。

五十知天命。這是一個關鍵。

各注解對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周易·系辭傳》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說明道為陰陽之和變,道自性生。《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說明天命指的是人的體性,即天賦之命、形而上的命體。《說文解字》說天從“一大”,這么說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來,知天命就是“明心見性”,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沒有心性修行先師指導的情況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當不容易的,可見孔子的確是天生的圣人。

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卻沒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尋味。 那么天命與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嗎?人難道有兩條命?這個“我是誰”的問題,是一切宗教、哲學的重點所在,我們且多花些筆墨,稍加探討。

儒家講:“率性之謂道,道也者,須臾不可離也,可離非道也。”可見性與道是一。

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體。

佛家認為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地(有形物質屬性)、火(溫度)、水(濕度)、風(運動屬性)的假合,不是真我。那個真我,就是能發起聽、看、嗅、嘗、觸、思各種作用的功能,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與三世諸佛不一不異。

器世間的萬事萬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緣起都是這個性空之佛性,此外無物無心。 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莊子》說“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可見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體。 實際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

《圣經》說上帝創造了人類和宇宙萬物,就如道家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萬法唯心生。《圣經》記載,有人問耶穌:您是上帝的兒子,能否讓上帝現身給我們見一見。

耶穌說:你們怎么到現在還不肯相信呢?我便是與上帝一體的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所以上帝的稱謂與佛、道一樣,是勉強給人形而上的功能一個稱呼而已。

世上頗有愚人,非要去考證“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驢年才有消息吧。 中國盤古開天辟地的古老傳說,也如同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一樣:在遙遠的太古時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個雞蛋。

這時,偉大的英雄盤古辟開天地:陽氣上升為天空,陰氣下降成大地。盤古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頂天立地,變化身體,天高一尺,他的身體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體也長一丈(恰如佛家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周遍世界)。

這時,盤古已耗盡全身力氣,慢慢地躺在地上。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

……骨骼變成樹木花草,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精髓變成珍珠玉石,汗水變成雨露。

呼出的空氣變成風云(恰如道家說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中國中醫理論和道家思想中的“氣”,有時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

《黃帝內經》指出,氣是宇宙萬物成長成形的動力。《周易·系辭傳》說:“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韓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于氣,故云知其太始也。”女媧造人以后,要對著泥人吹一口“氣”。

3.孔子的關于學習的名句

一、春秋 孔子《論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于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良的方面學習它,對那些不良的方面則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被動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天生喜歡學習的人。

四、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勞神無所得。

五、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4.怎樣理解《大學》里的大學這個詞語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1] 。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2] 。

5.儒家論述學習方法的名言有哪些

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

(孟子)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9、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0、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蘭;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1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14、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1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 18、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19、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孔子 20、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21、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為易;不學,則易者亦為難; 22、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2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26、君子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 27、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2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董仲舒 29、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淮南子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 3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3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孔子名言選錄: 3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3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37、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9、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40、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4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4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4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仁遠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45、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4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7、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8、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 4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孟子名言選錄: 50、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51、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 52、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53、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54、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55、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56、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57、善政者得民財,善教者得民心; 58、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大學、中庸選句 59、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60、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61、故好而知其惡 ,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62、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63、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64、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65、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66、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67、興國之所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所本也在學校 68、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6.有關儒家的思想精粹,以及體現其思想的名句

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體制動搖和利益調整等多種矛盾交織在一起,開放搞活也無法避免良莠不齊的思潮混雜涌入,這些必然對企業員工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產生強烈沖擊,企業員工容易產生價值失落和道德困惑。

市場經濟的土壤中也容易滋生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 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篩選修補,成為祖國傳統思想的瑰寶。

儒家精神重視修身養性,內煉立德,對于價值失落、人性沉淪和道德迷惑,具有匡扶補正和撥云見日之功效。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應該具備的道德準則體系,如仁愛、尚義、和諧、誠信、自律等精神,這些在現代職業道德建設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當前要大力弘揚儒家思想精粹,結合時代特征和實際情況,重塑企業職業道德精神,凝煉成“企業魂”。下文就此略陳管見。

一、仁義為精髓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礎。孔子所謂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寬、信、敏、惠等等,它幾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規范。

“能行五者于天下,可謂仁矣”。孔子對“仁”的權威定義是"愛人"(《論語·顏淵》)。

仁的核心是仁愛,也即是同情、愛護和幫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體現于萬事萬物中而使天下人相親相愛(《原善》下)。

“仁”是愛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義”、“禮”、“智”是“仁”的推廣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現。如仁愛、尚義、和諧、誠信、自律等精神。

儒家所謂的“孝悌忠于職守信”、“恭寬信敏惠”等,皆發端于“仁愛”,著意在“和諧”。企業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融洽的關系,在企業內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

儒家思想貴和,主張人際之間和諧、安定,團結,協作,即“人和”。和諧是一種對真善美追求的動態平衡,是企業倫理道德的理想境界。

儒家思想祟尚親密的人際關系;也得到了L.Miller(美)的認同。人際親密強調個人以徹底和信任的方式把自己投入于群體之中。

管理者與其下屬之間,企業內部各成員之間親密無間,情同手足,保持著相互感應的關系。當今企業職業道德追求的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相敬如賓,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與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脈相承。

發揚儒家仁愛精神,就要以仁愛向善作為基本的道德規范,引導企業員工向善,使企業內團結和睦,親如一家。 在企業職業道德建設中,將儒家的仁愛思想與現代的人道主義相結合,有利于在企業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愛護人的氛圍,有利于創立一個以愛換取被愛、以奉獻換取感恩的良好人際關系環境。

從而使全體員工不斷增強無私奉獻精神、知恩報德精神、熱心服務,真誠奉獻。仁愛思想要求管理考堅持仁愛、仁義、善待下屬。

要求企業員工之間精誠合作、相互愛護、樂行善事。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和組織的活力。

在商業交往中,也必須堅持仁義之德。儒商注重“和氣生財”,“和”則“旺”。

對于同行業伙伴既競爭又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要堅持以正當手段競爭,不能搞小動作或詆毀競爭對手,擯棄不道德的競爭行為。

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價值,把尊重自然規律、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友善協調發展作為最高的道德旨意。在今天提倡生態道德,保護自然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過程中,儒家思想的“和諧論”、“天人合一”于平淡樸素中有著奇跡般的深刻。

企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尋求祟高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歸宿。首先,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剝奪子孫后代生存發展的機會和權利。

其次,企業要為國分憂,勇于承擔社會重任和歷史使命,堅持集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再者,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慈善活動。

將仁慈愛心獻給最需要關愛的人,博施濟眾,兼善天下。 企業是盈利性的單位,而“義”,“利”根本上是統一的。

義與利相輔相成,各司其職。企業要義利兼重,尋求士商精神的貫通。

以義利合一作為企業追求的總目標。 在義和利發生相互沖突,不可兼得時,儒家強調義重于利,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重視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視人格尊嚴和氣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要先義而后取,利己先利人,利己不損人。

“不義之財不可得”,更不能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謹尊仁義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顧客,后自己獲利。

企業職業道德具有主觀上的“利他”性和客觀上的“利己”性,二者是辯證的統一。“利他”是“利已”的前提基礎,“利己”是“利他”必然結果。

澀澤榮一(日)也認為只有依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道理而去致富,其富才能持續下去(《論語與算盤》)。“義”是“利”的手段和途徑。

企業員工在職業實踐中視顧客為上帝,對用戶負責,必須會贏得客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以儒家思想塑造“企業魂”,就要把企業成員過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態引導到祟德尚義、見利思義的道德價值軌道上來,把主體性意識引導到自覺的道德精神上來,把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引導到以企。

7.關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名言賞析

格物致知

釋義: 【解釋】: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解釋

格物致知

有關名言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只不如足見之。--劉向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于一只蜜蜂不釀蜜。--古波斯

紙上得來終覺醒,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子思

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列寧

實踐出真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么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么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羅

8.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翻譯:學習,并不斷實踐,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學習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很危險。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翻譯: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過去的東西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過去的事是可以作為老師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6、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翻譯: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譯:說話一定要誠信,做事一定要堅定果斷。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0、德不孤,必有鄰。

翻譯: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6、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譯文:話一出囗,四匹馬也追不回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一國的軍隊,可以強行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強行奪去他的志向。.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8、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志向主張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9、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