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中传诵的名句翻译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6-29 20:53 阅读:
王之涣凉州词中传诵的名句翻译
1. The translation of the Liangzhou word in the Tang Dynasty Wang Zhizhou's \"Liangzhou Ci\" Wang Zhizheng Huang River from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aiyun from the distance, a lone city.Why do you need to blame the willow, spring1.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的翻譯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評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作者介紹]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2.涼州詞糖王之渙 中人們聽傳誦的經典詩句是什么

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愿,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3.急需涼州詞(王之渙)的翻譯\意義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涼州詞》,又名《出塞》,為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

此詩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令人回味無窮,然而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卻有不同意見。吳喬《圍爐詩話》:“黃河去涼州千里,何得為景?”。基于此種認識,所以《文苑英華》、《樂府詩集》、《唐詩紀事》、《萬首唐人絕句》均作“黃沙直上白云間”。葉景葵《書跋》:“……如《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古今傳誦之句也。……向誦此詩,即疑‘黃河’兩字與下三句皆不貫串,此詩之佳處不知何在!若作‘黃沙’,則第二句‘萬仞山’便有意義,而第二聯亦字字皆有落實。”但是,《全唐詩》、《唐詩三百首》等均作“黃河遠上白云間”。

我認為,不同意見源于不同的寫作方法。主張“黃沙”者,著眼于當地實景,正如唐代寫邊塞詩的高手岑參《玉門關 將軍歌》:“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一樣。雖然王之渙寫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但對玉門關的取景卻獨具匠心,既寫“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近景作主體,又把“黃河遠上白云間”作為它的遠大背景。這個“遠”字含有朦朧的雙關意,既可以形容黃河的源遠流長,又可以指示同玉門關的距離,是這個名句的詩眼。至于比王之渙遲生十二年的“詩仙”李白。其“黃河之水天上來”名句,可能是從“黃河遠上白云間”點化出來的吧!

從對仗工整來說,河與山的異類相對,則勝于沙與山的同類相對。從審美觀點來看,則黃河更遠較黃沙為優。試看,“一片孤城萬仞山”的邊關已夠荒涼了,再配以黃沙蔽天的畫面,令人凄慘難堪,從而感覺到邊防將士是處于絕境。好在作者以獨到的眼光,透過無際黃沙看到了波濤潮湃的黃河,在“一片孤城萬仞山”的后面,展現出邊地壯闊的風光,使人從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中,看到孤城并不是真正的孤立,邊防將士有偉大祖國作其后盾。這首詩正因為有“黃河遠上白云間”作為起句,才使全詩情調悲不失其壯,沒有半點頹唐氣氛。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有個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說的是開元年間,有一天王之渙、王昌齡、高適等三位名詩人到酒店飲酒,恰逢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的詩篇情況,定詩各高下。開頭,王昌齡、高適聽到伶人唱到他們的詩時十分高興。想不到王之渙暗指著伶人中一個最美的女子對他們兩人說:她一定會唱我的詩。果然這個最漂亮的女伶就唱起《涼州詞》來。我想,這或許是得益于“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名句吧! (文/丁仁體 責編/堯舟)

4.涼州詞的翻譯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注釋】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

《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

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

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其音凄苦。 【簡析】: 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

這話是不錯的。開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縱樂,不務邊防,不關心遠戍征人的疾苦。

詩人在進入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后,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對遠戍士卒的同情。 --以下引自/magazine/N-9901/149.htm 詩狀涼州之險惡、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雖是一篇怨詞,但畫面雄壯闊大,神氣不落凄切。

歷來被譽為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唐詩別裁》引王漁洋的話說 :“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

關于這首詩,唐人薛用弱的《集異記》曾記載著這么一樁趣事: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飲。

適逢梨園伶官十多人會宴;席間,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詞都是當時著名詩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約說:我們三人的詩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現在且看這些歌妓謳歌,“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

結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齡的詩,第二人唱的是高適的詩,第三人唱的還是王昌齡的詩。王之渙不服氣,“自以得名已久”,就指著“諸妓之中最佳者 ”說:“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

四人中之“最佳者”結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渙的詩:“黃河遠上白云間……。”大家于是大笑。

四歌妓問明情況后競拜。并請“俯就筵席”,“三人從之,飲醉竟日”。

后明清戲劇家將此事編成劇本,其中以《旗亭記》為名的就有多本。 詩句中,“一片”為唐人習慣用語,常與“孤”連文,即今之“一座”。

“孤城”指玉門關。將玉門關作“孤城”,顯然與征人的離情別緒聯結在一起 。

仞,古長度單位,七尺為一仞。“黃河遠上”,也有作“黃河直上”的。

葉景葵認為:“詩句有一字沿訛為后人所忽略者,為《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古今傳誦之句也,前見北平圖書館新得銅活字本《萬首唐人絕句》,‘黃河’作‘黃沙’,恍然有悟,向誦此詩,即疑‘黃河’兩字與下三句皆不貫串,此詩之佳處不知何在!若作‘黃沙’,則第二句‘萬仞山’便有意義,而第二聯亦字字皆有著落,第一聯寫出涼州荒寒蕭索之象,實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詩全體靈活矣。”《唐人絕句精華》也說:“此詩各本皆作‘黃河遠上’,惟計有功《唐詩紀事》作‘黃沙直上’。

按玉門關在敦煌,離黃河流域甚遠,作‘河’非也。且首句寫關外之景,但見無際黃沙直與白云相連,已令人生荒遠之感。

再加第二句寫其空曠寥廓,愈覺難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聞羌笛吹《折楊柳》曲,不能不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詞。”

但今之不少學者仍認為,就詩意說,“黃河遠上”比“黃河直上”要好。理由是:一,“黃河遠上”意境開闊,莽莽蒼蒼,浩浩瀚瀚,如同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顯得狀美,而“黃沙直上”只是給人荒涼的感覺。

二,“黃河遠上”句與下句“一片孤城”,一遠一近,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有一種立體的感覺,而“黃沙直上”句畫面比較單調。至于黃河遠距玉門關的問題,則認為,《涼州詞》只是唐代的一種曲調,不一定只寫涼州;有人還考證,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還有另一個題目:《聽玉門關吹笛》,由此認為是詩人在玉門關吹笛時寫的,孤城是眼前景象,黃河是出關途徑之處,詩人是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描寫自然景物(見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講稿》)。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

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

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

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

“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

5.王之渙涼洲詞譯文

涼州詞 王之渙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黃 河 遠 上 白 云 間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萬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ǚ

羌 笛 何 須 怨 楊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風 不 度 玉 門 關 。

作者背景

王之渙(668-742),唐代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他的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并多被當時樂工傳唱。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等。

注詞釋義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唐代傳唱于涼州的樂曲名。涼州,在今甘肅武威。

仞:長度單位。古時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形容極高。

羌笛:古時西北少數民族所吹的一種管樂器。

楊柳:指《折楊柳》曲調。

何須:何必。

度:經過。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唐時通往西域的要路關口。

古詩今譯

奔騰的黃河就來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萬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楊柳不綠,春風從來未到過玉門關。

名句賞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次句寫邊塞環境的險惡,兩句合在一起,用大筆寫意的手法,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后兩句筆鋒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詞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可如今在這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全詩表現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

6.急需涼州詞(王之渙)的翻譯\意義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涼州詞》,又名《出塞》,為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

此詩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令人回味無窮,然而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卻有不同意見。吳喬《圍爐詩話》:“黃河去涼州千里,何得為景?”。

基于此種認識,所以《文苑英華》、《樂府詩集》、《唐詩紀事》、《萬首唐人絕句》均作“黃沙直上白云間”。葉景葵《書跋》:“……如《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古今傳誦之句也。

……向誦此詩,即疑‘黃河’兩字與下三句皆不貫串,此詩之佳處不知何在!若作‘黃沙’,則第二句‘萬仞山’便有意義,而第二聯亦字字皆有落實。”但是,《全唐詩》、《唐詩三百首》等均作“黃河遠上白云間”。

我認為,不同意見源于不同的寫作方法。主張“黃沙”者,著眼于當地實景,正如唐代寫邊塞詩的高手岑參《玉門關 將軍歌》:“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一樣。

雖然王之渙寫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但對玉門關的取景卻獨具匠心,既寫“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近景作主體,又把“黃河遠上白云間”作為它的遠大背景。這個“遠”字含有朦朧的雙關意,既可以形容黃河的源遠流長,又可以指示同玉門關的距離,是這個名句的詩眼。

至于比王之渙遲生十二年的“詩仙”李白。其“黃河之水天上來”名句,可能是從“黃河遠上白云間”點化出來的吧! 從對仗工整來說,河與山的異類相對,則勝于沙與山的同類相對。

從審美觀點來看,則黃河更遠較黃沙為優。試看,“一片孤城萬仞山”的邊關已夠荒涼了,再配以黃沙蔽天的畫面,令人凄慘難堪,從而感覺到邊防將士是處于絕境。

好在作者以獨到的眼光,透過無際黃沙看到了波濤潮湃的黃河,在“一片孤城萬仞山”的后面,展現出邊地壯闊的風光,使人從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中,看到孤城并不是真正的孤立,邊防將士有偉大祖國作其后盾。這首詩正因為有“黃河遠上白云間”作為起句,才使全詩情調悲不失其壯,沒有半點頹唐氣氛。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有個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說的是開元年間,有一天王之渙、王昌齡、高適等三位名詩人到酒店飲酒,恰逢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的詩篇情況,定詩各高下。開頭,王昌齡、高適聽到伶人唱到他們的詩時十分高興。

想不到王之渙暗指著伶人中一個最美的女子對他們兩人說:她一定會唱我的詩。果然這個最漂亮的女伶就唱起《涼州詞》來。

我想,這或許是得益于“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名句吧! (文/丁仁體 責編/堯舟)。

7.王之渙的涼州詞的詩句意一句的翻譯歸納成一句話,不要解釋每個詞的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 (今山西新絳)。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志,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

《全唐詩》 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注釋 涼州詞:《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引《樂苑》云: “《涼州》,宮曲名,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遠進。”

鄺隴右道涼州,治姑臧 (今甘肅武威)。 此詩用《涼州》曲調,并非歌詠涼州。

北朝樂府《鼓角 橫吹曲》有《折楊柳》,歌詞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 愁殺行客見。”

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 《涼州詞》賞析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

首句“黃河直上”,有人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見“白云”?其實,“黃河直上”并不難理解。

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 遙望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

在水天相接處突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

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

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

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

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么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

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 ”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

李锳《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注釋: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