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书名句哲理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6-29 21:35 阅读:
佛教经书名句哲理
1. The philosophical sentences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re born because of fate, and I say it is the cause;—— \"The Merit and Merit Sutra\"1.佛經的哲理句子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2.有哲理的經文,佛經

《法句經》喜愛品: 212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213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死怖? 214從貪欲生憂,從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215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 216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這是后譯的南傳法句經。

《法句經》好喜品第二十四 212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 214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 216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 (后略) ——這是維只難、竺將焰等譯的北傳《法句經》緣起偈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無常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云臺遍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 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 三諦偈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涅盤經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莊亞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消除宿業障,同登無上覺。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誕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四第一偈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涅盤第一樂。 施舍得道偈 雖得積珍寶,嵩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而似無愛。

以苦為樂像,狂夫之聽厭。 菩薩行偈 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 不兩舌惡口,不妄言綺語, 心不貪邪欲,無恚不毒想, 舍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

慈悲心偈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眾生,悲惜化淚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擁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

目連說方便偈 當速求方便,于此佛法眾, 當除生死患,如象食竹葉, 若于此佛法,修諸無欲業, 已除諸塵勞,亦盡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祖開示婆羅門偈 所行非常,謂法興衰; 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藥師佛談粥偈 持戒清凈人所奉,恭敬隨時以施粥。 十利饒益于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饑渴消,是名為藥佛所說。 妙色王求法偈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經,如船截流渡。 世親止欲偈 趣求諸欲人,常起于希望。

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 莫貪淫欲偈 勇者入定觀,身心所與塵, 見已生穢惡,如彼彩畫瓶。

水中撈月偈 此諸癡獼猴,為彼愚導師。 悉墮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神秀悟禪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悟禪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論禪不在坐偈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庭前柏樹子偈 出入云閑滿太虛,元來真相一塵無。 重重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一柏樹。

釋迦牟尼說倒惑偈 未香以涂身,并熏衣纓絡。 倒惑心亦爾,謂從已身出。

如彼丑陋婢,見影謂已有。 龐蘊舉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王安石論戲場偈 諸優戲場中,一貴復一賤。

心知本相同,所以無欣怨。 蘇軾地獄變相偈 我聞吳道子,初作豐都變; 都人懼罪業,兩月罷屠宰。

此畫實無相,筆墨假和成; 譬如說食飽,何處生怖汗? 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 蘇轍呈順禪師偈 中年悟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

搐鼻經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錐。 枯藤破衲師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

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黃庭堅自贊偈 似僧有發,似俗無塵, 作夢中夢,見身外身。

宋濂贊永明延壽偈 我與導師有宿因,般若光中無去來。 今觀遺像重作禮,忽悟三世了如幻。

靈山一會猶儼然,愿證如如大圓智。 張拙隨順世緣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云遮。 愛欲纏綿偈 如火蓋干薪,增長火熾然; 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然,人皆能舍棄; 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六祖得法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他 寧執有如須彌山,莫執空如芥子。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來說是非者, 正是是非人。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無消息處急走過, 有消息處不停留。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覺,號無明。 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

迷則凡,悟則圣,真如體,須親證。夏蓮居老居士 -【詩偈】禪客來問念佛理,我說此問從何起。

念佛是我我是誰,佛我究竟何為體。 水中月影鏡中面,水月鏡面從何現。

何者是假何者真,請君問取鏡中人。【寒山詩集】秋到任他林落葉,春來從你樹開花。

三界橫眠無一事,明月清風是我。

3.佛經名言

你好!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最經典的佛經。

佛經·哲理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么都不順。 當你學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

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

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五一、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五四、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那一樣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五九、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六十、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六一、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六十四、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六五、用傷害別。

4.佛經的哲理句子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5.佛教哲理語錄

何謂佛】

學佛人首先要明確的認識「佛」。「佛」是梵文音譯,意思是圓滿的智慧、究竟的覺悟。智慧、覺悟達到究竟圓滿的人,就稱之為「佛」,所以佛不是神仙。

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是「希圣希賢」,希望作圣人、作賢人,而圣賢與富貴、功名、權勢是毫無關系的。孔老夫子是個平民,晚年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在中國歷史上尊稱他為「至圣先師」。就如同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被尊稱為「佛」,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也就是說他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因果變化的道理,這在中國稱之為「圣人」,所以圣人與佛的意思是相通的。

【智慧的教育】

佛的教學樞紐,就是「破迷開悟」。覺悟之后,在大宇宙中,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所以,佛家是以智慧作主,因為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圣賢的教育,可說都是智慧的教育。因為智慧開了,自然就離苦得樂。此樂不是富貴之樂,不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之樂。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是真樂!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在物質生活上貧困不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竹簍盛飯,以葫蘆瓢當茶杯,這樣的生活,一般人認為是苦不堪言,顏回卻能過得很快樂。所以,離苦得樂不是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而是完全在心境上做一個大轉變。明白這些道理,所謂是「心安理得」;安是得定,清凈心現前就快樂了。

其實,養這個身很容易,身的需要不多,所以有智慧、聰明之人,決不為這個身去造罪業,反而是愈簡單的生活愈健康。何以會健康?快樂,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只要遇到自己歡喜的事情,就特別有精神。什麼事情是最歡喜的?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這是最歡喜的。這種歡喜、快樂稱為「法喜充滿」,是從內心里發出來的,而不是外來的,還能永遠保持。何以故?自性覺是無有窮盡的,天天覺悟,年年覺悟,時時覺悟,處處覺悟,當然快樂!外面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是刺激,那種樂是無常的,不能常久保持,所以稱為「壞苦」。

「佛」不但對現前清楚、明了,對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也都清楚、明了。他生於富貴是富貴佛,生於貧賤是貧賤佛,富貴、貧賤與他毫不相干。所以,不論是貧賤還是富貴,作佛的快樂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決不是說富貴人快樂多一點,貧窮人快樂少一點。功名、富貴、權勢有也好,沒有也好,他都能自在隨緣的度日。由此可知,唯有佛法能帶給一切眾生,真實究竟圓滿的幸福。諸佛菩薩證得了,證得就是他真的得到了。

諸佛菩薩在哪里?各行各業都有。《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都覺悟、明白了,所以他們都是佛菩薩。學佛一定要對「佛」的概念清楚、明白,這非常重要。若不清楚、不明白,就是迷信,迷信決定與智慧相違背,為世人所厭棄。

雖然世間人厭棄迷信,可是實際上迷信的人很多。世間人喜歡覺悟、智慧,可是真正覺悟、有智慧的人并不多。這個趨向不只現前如是,過去如此,未來還如是。正因為事實如是,我們才肯定圣賢教育必定能夠恢弘廣大,普利一切眾生,佛法講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這是眾生所希求的。佛法何以不能推廣?《大智度論》云「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因為說的人太少了,沒有人推行。

什麼樣的人才能說、才能推行?智慧開了才行。所以,要想開智慧,希望自己像佛菩薩一樣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必須將障礙智慧的東西舍棄;用最淺顯的話來講,障礙智慧的是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行為。智慧不開,永遠迷在事實真相之中,這是迷惑。人迷惑,必定隨順錯誤的知見、思想,於是就造業,造業就是錯誤的行為。由於錯誤的思想與行為,產生錯誤的果報,這個果報稱為「六道輪回」。我們今天的處境就在其中,生生世世都淪落在六道里面。

6.求佛教經典語句,要有哲理的

佛言。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

識自心源。達佛深理。

悟無為法。內無所得。

外無所求。心不系道。

亦不結業。無念無作。

非修非證。不歷諸位。

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言。剃除須發。

而為沙門。受道法者。

去世資財。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

愛與欲也。 佛言。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何等為十。身三。

口四。意三。

身三者。殺。

盜。淫。

口四者。兩舌。

惡口。妄言。

綺語。意三者。

嫉。恚。

疑。如是十事。

不順圣道。名十惡行。

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眾過。

而不自悔。頓息其心。

罪來赴身。如水歸海。

漸成深廣。若人有過。

自解知非。改惡行善。

罪自消滅。如病得汗。

漸有痊損耳。 佛言。

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

汝自禁息。當無鎮責。

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

行大仁慈。故致罵佛。

佛默不對。罵止。

問曰。子以禮從人。

其人不納。禮歸子乎。

對曰。歸矣。

佛言。今子罵我。

我今不納。子自持禍。

歸子身矣。猶響應聲。

影之隨形。終無免離。

慎勿為惡。 佛言。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

唾不至天。還從己墮。

逆風揚塵。塵不至彼。

還坌己身。賢不可毀。

禍必滅己。 佛言。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

助之歡善。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

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飯惡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

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

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

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

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

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

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

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佛言。

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

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

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

被辱不鎮難。 有劫不臨難。

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

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

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

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

善解方便難。 沙門問佛。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

會其至道。佛言。

凈心守志。可會至道。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

何者最大。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佛言。

忍辱多力。不懷惡故。

兼加安健。忍者無惡。

必為人尊。心垢滅盡。

凈無瑕穢。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

十方所有。無有不見。

無有不聞。得一切智。

可謂明矣。 佛言。

大懷愛欲。不見道者。

譬如澄水。致手攪之。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汝等沙門。

當舍愛欲。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佛言。

夫見道者。譬如持炬。

入冥室中。其冥即滅。

而明獨存。學道見諦。

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

行無行行。言無言言。

修無修修。會者近爾。

迷者遠乎。言語道斷。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

失之須臾。 佛言。

觀天地。念非常。

觀世界。念非常。

觀靈覺。即菩提。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佛言。當今身中四大。

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言。人隨情欲。

求于聲名。聲名顯著。

身已故矣。貪世常名。

而不學道。枉功勞形。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

香之燼矣。危身之火。

而在其后。 佛言。

財色于人。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

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

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

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

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

心存甘伏。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透得此門。

出塵羅漢。 佛言。

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

其大無外。賴有一矣。

若使二同。普天之人。

無能為道者矣。 佛言。

愛欲之人。猶如執炬。

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壞佛意。

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

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佛言。夫為道者。

猶木在水。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不為人取。

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

亦不腐敗。吾保此木。

決定入海。學道之人。

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

精進無為。吾保此人。

必得道矣。 佛言。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視女色。

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

正心思念。我為沙門。

處于濁世。當如蓮華。

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

長者如姊。少者如妹。

稚者如子。生度脫心。

息滅惡念。 佛言。

夫為道者。如被乾草。

火來須避。道人見欲。

必當遠之。 佛言。

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

佛謂之曰。若斷其陰。

不如斷心。心如功曹。

功曹若止。從者都息。

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佛為說偈。欲生于汝意。

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

非色亦非行。佛言。

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言。

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

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佛言。夫為道者。

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

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

或格斗而死。或得勝而還。

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

精進勇銳。不畏前境。

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

思悔欲退。

7.有沒有一本書里集錄了很多佛家經典語句 哲理語句

如果想找佛家經典,可以上網上去搜索,也可以看各種佛經的小故事,視頻,其中《不可說:佛家經典禪語錄》挺不錯;

還有《沒有任何借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第一個理念。它的基礎雖然是軍校,但是卻很有哲理,強化每一位學員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業、責任、服從,誠實。很不錯;

還有《生存法則》,這可不是網絡上的小說,而是英國皇家必備書,用書,教你如何在各種環境中學會生存,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其中的經典語句更是數不勝數;

《狼圖騰》《哲理性書籍--智慧書》我也覺得非常不錯,都可以大概閱覽,參考一下。

就這樣,只這樣

8.請教佛教中常見的名言哲理

1.人問寒山路,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釋,月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2.葉落秋風起,數里入雪峰,寂寞空山里,拔芒覓舊蹤,苔徑無人履,唯聞流水聲,夜板清澈耳,劃出一片空。

3.天香云飄逸,山嵐煮冰清,紅塵掛不住,寂寞復本明,梵音隨風飄,煙際認鐘樓。啜飲甘露泉。

心涼臥云松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4.菩提本無樹 明凈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6.萬事得成于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7.欲知過去世,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8.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9.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 10.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1. 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

2.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

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余步。

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

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 6.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

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

8.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9.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0.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11.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4.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

開方便之門,閑是非之口。 15.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17.“我欲”是貧窮的標志。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惡聞己過。 19.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20.莫妒他長,妒長,則己終是短。莫護己短,護短,則己終不長。

21.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24.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25.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6.“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夸,則其德厚矣! 28.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

內在安祥,才是下手之處。 31.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32.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33.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長者,取禍。不自滿者,受益。

不自足者,博聞。 34.積金遺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35.積德為產業,強勝于美宅良田。

36.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37.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38.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后也是兩手空空。 39.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40.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 41.情生智隔。

42.征服世界,并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4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圣人。

44.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給別人。 45.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46.誹謗別人,就象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47.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48.人之所以平凡,在于無法超越自己。 49.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障,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50.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51.謊言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

5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縮小自己。 53.人不求福,斯無禍。

人不求利,斯無害。 54.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時而動。

55.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56.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57.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受,減一分福澤。 58.念頭端正,福星臨,念頭不正,災星照。

59.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60.心慈者,壽必長。心刻者,壽必促。

61.骨。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