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适应变化的名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6-30 18:02 阅读:
老子讲适应变化的名句
1. Expressing adaptive quotes Aphrodisiac Education is the basic method of social progress and social reform.Reform only relies on the formulation of regulations, or the power of punishment1.表達適應的名言警句

杜威 教育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改革僅僅依賴法規的制定,或是懲罰的威脅,或僅僅依賴改變機械的或外在的安排,都是暫時性的、無效的。教育是達到分享社會意識的過程中的一種調節作用,而以這種社會賞識為基礎的個人活動的適應是社會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杜威 為了提醒社會認識到學校奮斗的目標,并喚起社會認識到給予教育者充分設備來進行其事業的必要性,堅持學校是社會進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個對教育事業感興趣的人的任務。作這樣設想的教育是標志著人類經驗中所能想象得到的科學和藝術最完善、最密切的結合。這樣形成人類的各種能力并使它們適應社會事業的藝術是最崇高的藝術;能夠完成這種藝術的人,便是最好的藝術家;對于這種事業,不論具有任何見識、同情、機智和行政的能力都不會是多余的。

朗格朗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說的迅速變化。

魯迅 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那一國,其實都不過是制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要適如其分,發展各各的個性,這時候還未到來。

朗格朗 在某種意義上,現代的個人是命定要實行自治,是要對自由承擔義務的。這是一種令人深為不快但又激動人心的情況。只有愿意付出代價的人力才能適應這種情況,而這個代價就是教育——這種教育永不停止;這種教育從智力、也從情感和想象各方面調動生命的每種能力和手段。

廖世承 有時一個人的特殊才能,隱藏在里邊,不單是人家不知道,就是自己也不曉得。……可見不單是知人很難,自知也不容易。在適應個性以前,很有一番功夫要做,……一方面加增科目,一方面注重指導,使學生自行覺悟他的興味、興趣,定奪他內上的途徑。

列寧 當前的任務是,即使在最困難的條件下,也要挖掘礦石,提煉生鐵,鑄造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及與這一世界觀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純鋼。

毛澤東 情況是在不斷的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

愛因斯坦 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并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朗格朗 不管傳統教育制度的成就速度有多快,規模有多大,現有的大中小學再也不能適應目前的緊張狀況。……教育工作將不得不延伸到離校年齡以后很長時期,以保證傳播知識和進行個人及社會越來越需要的培養。只有通過在超越教育的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大規模地求助于各種各佯的現代技術手段來傳播知識和提供訓練,才能設想使滿足人口需要的教育行動成為現實。

朗格朗

如果目標是要培養工程師使之能夠使自己適應明天的技術,那么主要的力量應放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因為學生將不得不活到老學到老。

馬卡連柯

教育學,特別是教育理論,首先是在實踐上適應一定目的的科學。如果我們不向自己提出一定的政治目的,那我們就不能夠單純地去教育人,也就沒有權利進行教育工作。沒有明確的、廣泛的和人所共知的目的的教育工作,會變成脫離政治的教育工作,……。

2.老子說過一句順其自然的名言是什么

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十六章

虛、靜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寧靜的狀態,只因私欲與外界的干擾而變得不安。所以老子勸導人們不爭功名,不求私欲,讓心靈回復自然的狀態,順從自然的法則。

老子哲學主張人力不可違背自然,不論為人處事或者治國,都要順其自然。這一點貫穿全書,如,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

這是告訴人們適可而止本事天然法則,不能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但要注意,此處“身退”并不是要人作隱士,只是要人功成而不有,不自我膨脹,不把持,不露鋒芒,不咄咄逼人。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八十章

此處原是老子“小國寡名”的政治理想的體現,從中也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學,即順從自然。他認為在當時,自給自足的田園式生活是最符合自然規律的,所以描繪出一幅各家各戶自得其樂的美好圖景。

3.老子名言名句大全有哪些

老子名言名句

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6、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老子的道德經里的名句有什么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這是老子對于“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于“道”,由道開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雖然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并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范。德與法都是規范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擴展資料: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余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經

5.老子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6.老子的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恒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于科學的發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于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于“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注定了人際關系復雜,注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暴政過后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于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