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关炼字的名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7-01 00:53 阅读:
古人有关炼字的名句
1. Famous quotes for the ancients to practice words.\"Frozen three feet is not a day's cold\", learning needs to be accumulated over time, and you need to achieve your career.1.古人練字的名言警句.

積累 指事物逐漸聚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需要日積月累,成就事業也需要積累,不懈地努力奮斗。 積累是一種毅力,是由微小到偉大的必經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也可證明“毅力”) 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5、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6、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歐陽修 勤奮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潤靈魂的甘露,勤奮是實現理想的階梯 1、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 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詩集》 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4、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徐特立。

2.古人煉字的句子有那些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

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前句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后,不禁叫絕。 “輕風”徐徐,若有若無,“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東坡的“搖”、“舞”當與“狂風”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無朦朧之美,“隱”也欠貼切。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著此字,滿句生輝。

我國古代詩人對煉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稱“新詩改罷自長吟”,孟郊感慨“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鶴自詡“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盧延讓感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賈島更是激動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煉得好的,便成了詩眼,甚至句以字名、詩以句名,千古流傳。“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噪”襯“靜”,以“鳴”襯“幽”,使“靜”的特點更為突出,更為鮮明。“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以動態寫靜態,表現出春天的勃勃生機,給人以美好享受。“微風燕子斜”,一“斜”字,化動為靜,刻畫出一種悠然的情態。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隨"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說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都是煉字。它們都是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現在由于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

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第三四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鎖"字是煉字。一個"鎖"字,把龜蛇二山在形勢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顯示出來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換成"夾大江"之類,那就味同嚼蠟了。

毛主席《清平東·六盤山》后闋第一二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卷"字是煉字。用"卷"字來形容紅旗迎風飄揚,就顯示了紅旗是革命戰斗力量的象征。

毛主席《沁園春·雪》第八九兩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舞"和"馳"是煉字。本來是以銀蛇形容雪后的山,蠟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現在說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靜態變為動態,就變成了詩的語言。"舞"和"馳"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

毛主席七律《長征》第三四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騰"和"走"是煉字。從語法上說,這兩句也是倒裝句,本來說的是細浪翻騰、泥丸滾動,說成"騰細流"、"走泥丸"就更加蒼勁有力。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氣概被毛主席用恰當的比喻描寫得十分傳神。

形容詞和名詞,當它們被用作動詞的時候,也往往是煉字。

杜甫《恨別》第三四兩句:"草木變衰行劍外,干戈阻絕老江邊。""老"字是形容詞當動詞用。詩人從愛國主義的情感出發,慨嘆國亂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滯留在錦江邊上。這里只用一個"老"字就充分表達了這種濃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園春·長沙》后闋第七、八、九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二字是名詞當動詞用。毛主席把當年的萬戶侯看成糞土不如,這是蔑視階級敵人的革命氣概。"糞土"二字不但用的恰當,而且用得簡練。

形容詞即使不用作動詞,有時也有煉字的作用。王維《觀獵》第三四兩句:"草桿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話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煉字。草枯以后,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后,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3.古人煉字名句

古人寫詩作詞非常注重煉字。“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詩賦以一字見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

“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曾經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后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選定了這個“綠”字。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云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這句詞詞少意豐,一語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云“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云橫皓月、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云、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宋•周邦彥•《滿庭芳》)。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作動詞,且一作就作得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辛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后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個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輕輕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潤,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煉字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詠,伸出手來做推敲的姿勢,看到他這樣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長官,正帶著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韓愈儀仗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作著手勢。這樣一下不被左右的侍從推到韓愈面前。賈島如實地回答說出所得的詩句,不知用了“誰”還是用“敲”字無法確定,所以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馬思考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于是兩人并排騎著驢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呆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4.古人練字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眉頭無一事,筆下有千年。——宋·邵定《山中》

2、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3、平生懶著書,書成亦快余.驚風日夜吼,隨處足安居。—— 明·李贄《續焚書》

4、落紙驚風起,搖空見露濃.丹青與文事,舍此復何從。——唐·耿湋《詠宣州筆》

5、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內容拓展:

古人練字的故事:

(一)王安石煉字

王荊公(王安石)絕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洪邁《詩詞改字》)

(二)

任翻(人名)題臺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既去,有觀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臺州有人。”——(李東陽《麓堂詩話》)

第一個故事是同學們所熟悉的,王安石開始用的“到”、“過”、“入”都是動詞,只是客觀地說明春風來了,沒有其他內容;后來用的“滿”、“綠”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滿”僅僅描寫了春風吹拂的范圍之廣、面積之大,而“綠”字則把春風吹來大自然發生的可喜變化描繪出來了,當然“綠”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十里的故事,也很動人“前峰月照”一定會出現“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三)荊公煉字

1705年春,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宦海幾經沉浮之后,又一次被起用,他先乘官船由江寧(今南京市)往汴京(今開封市)赴任。此時,江南正是山花紅似火、江水碧如染的時候。一天傍晚,官船停在瓜洲過夜。王安石站在船頭上,觀景賞目。他見京口(今鎮江市)與此地遙相望,江岸上連綿青山若隱若現,滔滔江水波瀾起伏,詩興大發。他取過紙筆,一揮而就: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成之后,王安石一字一句斟酌潤色,總覺得第三句不如意,尤其這“到”安沒有把春風的神韻寫出來。于是圈去“到”字,改為“過”字,又一想,還覺不妥,就又抹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改來改去,一時竟沒有合適的眼,便撂筆出艙,讓春風吹一吹混沌的頭腦。

突然,他相聚到王維“春草明年綠”的詩句。這“綠”字下得多好啊!春風吹到哪里,,哪里就春草萌發,一派生機,這春風(確能 確實)使大地變“綠”,“綠”色(確能 確實)是春天的寫照。此情此景下好寓意改革。想到此,他快步進艙,把詩改好,重抄一遍,情不自禁朗誦起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5.古人煉字的句子有那些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前句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

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后,不禁叫絕。

“輕風”徐徐,若有若無,“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

東坡的“搖”、“舞”當與“狂風”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無朦朧之美,“隱”也欠貼切。

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著此字,滿句生輝。

我國古代詩人對煉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稱“新詩改罷自長吟”,孟郊感慨“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鶴自詡“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盧延讓感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賈島更是激動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

煉得好的,便成了詩眼,甚至句以字名、詩以句名,千古流傳。“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噪”襯“靜”,以“鳴”襯“幽”,使“靜”的特點更為突出,更為鮮明。

“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以動態寫靜態,表現出春天的勃勃生機,給人以美好享受。“微風燕子斜”,一“斜”字,化動為靜,刻畫出一種悠然的情態。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隨"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

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說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都是煉字。

它們都是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現在由于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

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第三四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鎖"字是煉字。

一個"鎖"字,把龜蛇二山在形勢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顯示出來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換成"夾大江"之類,那就味同嚼蠟了。

毛主席《清平東·六盤山》后闋第一二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卷"字是煉字。

用"卷"字來形容紅旗迎風飄揚,就顯示了紅旗是革命戰斗力量的象征。毛主席《沁園春·雪》第八九兩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舞"和"馳"是煉字。本來是以銀蛇形容雪后的山,蠟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現在說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靜態變為動態,就變成了詩的語言。

"舞"和"馳"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毛主席七律《長征》第三四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騰"和"走"是煉字。從語法上說,這兩句也是倒裝句,本來說的是細浪翻騰、泥丸滾動,說成"騰細流"、"走泥丸"就更加蒼勁有力。

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氣概被毛主席用恰當的比喻描寫得十分傳神。形容詞和名詞,當它們被用作動詞的時候,也往往是煉字。

杜甫《恨別》第三四兩句:"草木變衰行劍外,干戈阻絕老江邊。""老"字是形容詞當動詞用。

詩人從愛國主義的情感出發,慨嘆國亂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滯留在錦江邊上。這里只用一個"老"字就充分表達了這種濃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園春·長沙》后闋第七、八、九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二字是名詞當動詞用。

毛主席把當年的萬戶侯看成糞土不如,這是蔑視階級敵人的革命氣概。"糞土"二字不但用的恰當,而且用得簡練。

形容詞即使不用作動詞,有時也有煉字的作用。王維《觀獵》第三四兩句:"草桿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這兩句話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煉字。

草枯以后,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后,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6.你還知道哪些古人煉字的經典名句嗎

宋祁

【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上片最后一句終于詠出了“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絕唱。如果說這一句是畫面上的點睛之筆,還不如說是詞人心中綻開的感情花朵。“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天仙子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這首詞為宋代名作,其中“云破月來花弄影”,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妙處在于詞人抓住大自然瞬間變化的現象,攝入詞中。一個“弄”字,既展示了一幅“動”的圖畫,又表達了主人公“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寂的“靜”的心情,可見其煉字功夫之深。

李煜 蝶戀花

遙夜亭皋閑信步,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澹月云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秋千,笑里輕輕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風約住之約

還有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都是有名的煉字經典。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