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7-01 13:10 阅读:
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1. The famous sentences and explanations of the sons 1. The city's non -tiger is bright, and the three of them have become tigers.—— \"New Preface 事 Miscellaneous Articles\" to judge the authenticity of one thing must go through1.諸子百家名句及解釋

1、市之無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新序∙雜事篇》

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

2、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孔子家語∙五儀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為了理想的實現,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貧。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新序∙雜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長處,也各有缺點。我們要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4、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家語∙致思》

孝順父母不是哪天心血來潮就去做的事情,而應該在平日里時時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孔子家語∙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總會發光,所以不必為自己所取得的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

6、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孔子家語∙賢君》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7、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語∙六本》

治病的好藥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規勸的話聽起來卻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擇處,游必擇方,仕必擇君。——《孔子家語∙六本》

紛繁塵世,只有用清醒的頭腦加以選擇,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就需要我們做事應當未雨綢繆,而不能臨渴掘井。

10、過而能改,其進矣乎。——《孔子家語∙辯樂解》

犯錯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而不覺,犯錯之后能夠改正,就是進步的表現。

11、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篇》

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的,而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樣以有限隨無窮,只能不斷地學習。

1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篇》

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1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篇》

人當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去追求偉大的成功。這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一個道理。

14、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鹽鐵論∙本議》

過分強調文飾與修辭,內容就會受掩敝而顯得軟弱無力,也即形式重于內容,其實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問題,以至于造成決策的失誤,認識事物應當把握全局。

16、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荀子∙正論篇》

對待有些人,我們只作一笑了之,不必過于計較。

17、前事之不忘后之師。——《新書∙過秦論》

“前車之鑒”當牢記,重蹈覆轍是愚蠢者的表現。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后行事的借鑒。

18、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孔子集語∙論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陰暗,萬物都存在于某種限度之中。

19、德勝者威廣,力盛者驕眾。——《新語∙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義之德,這樣它的善政可以澤及百姓而流傳很廣。

20、君子篤于義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語∙本行篇》

君子,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言行既要符合道義,又要講求策略。

2.諸子百家名句及解釋

1、市之無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新序∙雜事篇》

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

2、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孔子家語∙五儀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為了理想的實現,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貧。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新序∙雜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長處,也各有缺點。我們要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4、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家語∙致思》

孝順父母不是哪天心血來潮就去做的事情,而應該在平日里時時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孔子家語∙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總會發光,所以不必為自己所取得的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

6、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孔子家語∙賢君》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7、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語∙六本》

治病的好藥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規勸的話聽起來卻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擇處,游必擇方,仕必擇君。——《孔子家語∙六本》

紛繁塵世,只有用清醒的頭腦加以選擇,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就需要我們做事應當未雨綢繆,而不能臨渴掘井。

10、過而能改,其進矣乎。——《孔子家語∙辯樂解》

犯錯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而不覺,犯錯之后能夠改正,就是進步的表現。

11、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篇》

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的,而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樣以有限隨無窮,只能不斷地學習。

1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篇》

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1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篇》

人當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去追求偉大的成功。這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一個道理。

14、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鹽鐵論∙本議》

過分強調文飾與修辭,內容就會受掩敝而顯得軟弱無力,也即形式重于內容,其實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問題,以至于造成決策的失誤,認識事物應當把握全局。

16、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荀子∙正論篇》

對待有些人,我們只作一笑了之,不必過于計較。

17、前事之不忘后之師。——《新書∙過秦論》

“前車之鑒”當牢記,重蹈覆轍是愚蠢者的表現。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后行事的借鑒。

18、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孔子集語∙論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陰暗,萬物都存在于某種限度之中。

19、德勝者威廣,力盛者驕眾。——《新語∙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義之德,這樣它的善政可以澤及百姓而流傳很廣。

20、君子篤于義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語∙本行篇》

君子,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言行既要符合道義,又要講求策略。

3.諸子百家中的名句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己有恥。

——《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

——《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

4.諸子百家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名言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朝聞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篤信好學,死守善道。

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寢不尸,居不容。 (21)過猶不及。

(22)克己復禮,為仁。 (2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27)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剛、毅、木訥,近仁。 (31)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4)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9)見得思義。 (4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4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3)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44)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45)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46)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鄰。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進銳者,其退速。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12)仁者無敵。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18)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8)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3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shu^ 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34)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

5.諸子百家中的名句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己有恥。

——《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

——《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

6.諸子百家名言10句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禍兮,福之所bai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du-------------孟子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zhi之,而寒于水--------荀子dao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志不強者版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節儉則權昌,淫佚則亡。-----------墨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子

不滿意請追問,望采納O(∩_∩)O謝謝

7.諸子百家經典名句大全

墨子名言選粹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節儉則昌,淫佚則亡。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力,形之所以奮也。

圓,一中同長也。 孟子 聞過則喜,聞善則拜①。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現存七篇。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在山東省鄒縣)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

①這句話原文為:“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離婁下》。

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嬰兒天真純潔善良的心地。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離婁下》。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

①[放心]指喪失了的“善心”。“求其放心”的意思是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盡心上》。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龠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

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于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

夫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挫,或培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上《道經》 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兼(廉)而不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耀)。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謀,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

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也。

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于其成而敗之。

故曰: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

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8.諸子百家的經典語句

1.孔子名言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老子的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知不知,上。不知知

3.墨子名言 兼相愛,交相利 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5.荀子名言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6.韓非子名言 去好去惡,群臣見素。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7.莊子名言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9.誰能提供點孔孟等諸子百家的名句及釋義

來個簡約的,,有幾個重復,,自己剔除把~~

No.4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朝聞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寢不尸,居不容。

(21)過猶不及。

(22)克己復禮,為仁。

(2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27)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剛、毅、木訥,近仁。

(31)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4)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9)見得思義。

(4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4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3)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44)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45)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46)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鄰。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0.《諸子百家名句賞析》全文,全部

一、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

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孟子加以發展。 儒家崇尚《周禮》,認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

“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盡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分,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

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與禽獸無異,“饑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為善去惡。

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分,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陽明。 代表人物介紹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

據史記所說,他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圣人”。

孔子周游列國,先后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

自此以后,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其一生主要貢獻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礎,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啟發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對于思想領域的開創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后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后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

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安澤)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于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

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于《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荀子曾經游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后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

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并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后世深遠的學說。

二、道家 “道”是“老莊”學說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環不息。

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脫,不界限于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

以下是道家的觀念∶ 宇宙觀∶“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民生困苦,人們必須放棄逞才、逞智、逞強、逞力、回歸樸素、無知的。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