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名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7-01 13:37 阅读: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名句
1. The classic quotes of Dostoevsky 1. First of all, the most lofty thought, the second is money;1.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經典語錄

1. 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錢;光有金錢而沒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會是會崩潰的。

2. 沒有理想,即沒有某種美好的愿望,也就永遠不會有美好的現實。3. 愛生活本身甚于愛它的意義。

4. 無論是人類還是民族,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生存。5. 一切都會過去的,惟有真理長存。

6. 人恐懼死亡,那是因為愛惜生存的緣故。7. 一個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習慣而變得愚昧無知和粗野無禮,甚至粗野到慘無人道的程度。

8. 一個人的后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9. 要正直地生活,別想入非非!要誠實地工作,才能前程遠大。

10. 要想獲得一種見解,首先就需要勞動,自己的勞動,自己的首創精神,自己的實踐。11. 對于一個病人來說,仁愛、溫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時甚至比藥物更靈。

12. 對人不尊敬的人,首先就是對自己不尊敬。13. 對具有高度自覺與深邃透徹的心靈的人來說,痛苦與煩惱是他必備的氣質。

14. 愛情是無邪的,神圣的。

2.請高手解析一句名著中的話

很喜歡這部小說,有一篇文章117本名著濃縮成了117句話,里面提到了《罪與罰》,說這部小說就可以濃縮成你上面提到的這句話。顯然這句話就是這部小說的中心句,是揭示小說主旨的句子。

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因看不慣人間疾苦(主要是他自己的窮困潦倒和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慘景),便想做一個為所欲為的“超人”,來改變自己和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甚至所有窮苦人的命運,于是他殘忍地殺害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以及老太婆的妹妹。殺人后他不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肉體的折磨(到西伯利亞服七年苦役),良心的譴責更是讓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他意識到自己并不是“超人”,甚至連一般人都不如,他心里感到的是一種被人唾棄和拋棄的感覺,他認為自己之前要通過殺人來證明自己是為所欲為的“超人”的想法簡直就是“魔鬼”。上面這句話就是他使用暴力殺人后內心懊悔痛苦飽受折磨的寫照。

拉斯柯爾尼科夫最后和篤信上帝的索尼婭相愛,決心皈依上帝,一心向善。

這部小說其實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據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而寫成,他早年曾參加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被死刑,后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亞,在流放的期間他開始反省自己篤信宗教,這些都跟小說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經歷極為相似。作者通過這個故事傳達了他反對通過暴力改變現實的思想,他認為通過宗教所達成的人心的善才能真正使社會得到改善。

不是你想請來回答的人,但還是很認真地回答了你的問題。

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究竟想表達什么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

《罪與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罪與罰》內容概括 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

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扎韋塔,制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經歷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后,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

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2,《罪與罰》內容簡介 在彼得堡貧民區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里,住著一個窮大學 生拉斯柯爾尼科夫。

他原在法律系就學,因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現在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據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他已經很久沒有交房租了。

近來,房東太太不僅停止供給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緊。這時他遇見了小公務員馬爾美拉陀夫。

馬爾美拉陀夫因失業而陷入絕境,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妓女。拉斯柯爾尼科夫不愿像馬爾美拉陀夫那樣任人宰割,他打算采取某種行動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后, 因內心處于痛苦的矛盾沖突中,無法擺脫內心的恐懼,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隨之泯滅了,這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自己失敗了。

所以他懷著痛苦的心情來到索尼婭處,受到索尼婭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說出了犯罪的真相與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說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爾尼科夫被判處8年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索尼婭也來到了那里。

一天清晨,兩人在河邊相遇。他們決心虔信上帝,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獲取精神上的新生。

2,作者簡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國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一位小說家,他的創作具有極其復雜、矛盾的性質。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長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內心分裂。

他對人類肉體與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寫是其他作家難以企及的。他的小說戲劇性強,情節發展快,接踵而至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著復雜激烈的心理斗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資產階級關系的紛繁復雜。

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惡矛盾性格組合、深層心理活動描寫都對后世作家產生深刻影響。

4.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作品中,體現的“罪與罰”的

列夫 托爾斯泰 (1828~1910) 俄國作家。

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

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

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

于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準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

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并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

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

回到莊園后,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

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于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

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 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后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準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后,自愿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并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后防御戰。

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

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并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里他以不諳世故和放蕩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

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

托爾斯泰傾向于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

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德國游歷。

法國的“社會自由”博得他的贊賞,而巴黎斷頭臺一次行刑的情景則使他深感厭惡。在瑞士看到英國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憤慨。

但這次出國擴大了他的文學藝術的視野,增強了他對俄國社會落后的清醒認識。 對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農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勢,托爾斯泰的思想是極其矛盾的。

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準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并在自己莊園試行,因農民不接受而未實現。他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卻認為根據“歷史的正義”,土地應歸地主所有,同時因地主面臨的是要性命還是要土地的問題而深深憂慮。

他不同意自由主義者、斯拉夫派以至農奴主頑固派的主張,也看到沙皇所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虛偽性質,卻又反對以革命方法消滅農奴制,幻想尋找自己的道路。由于無法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圖在哲學、藝術中逃避現實,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

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作,先后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并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學校。后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志。

這些活動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農奴制改革中,他作為本縣和平調解人,在調停地主和農民的糾紛時,常常同情農民,又招致貴族農奴主的敵視。

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

這段時間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蕩以及因同農民的頻繁接觸而接受的他們對事物的一些看法,成為他的世界觀轉變的契機和開端。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選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復活》。

5.下面句子出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哪部作品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年輕作家萬尼亞與娜塔莎青梅竹馬,不料后來娜塔莎迷戀上花花公子阿廖沙,阿廖沙的父親為了金錢玩弄詭計,讓阿廖沙另覓新歡,拋棄了娜塔莎。

萬尼亞始終不離不棄。 最后——文章結尾寫道: 娜塔莎抬起她那異樣的目光長時間的注視著我。

“萬尼亞,”她說,“萬尼亞,真是做了一場夢啊!” “什么一場夢?”我問。 “一切,一切,”她答道,“這整個一年里發生的一切。

萬尼亞,我為什么要把你的幸福也給毀了呢” 我在她的眼睛里讀到: “我們原可以在一起白頭偕老,永遠幸福的啊!” (And in her eyes I read: “We might have been happy together for ever.” )令人心酸的一部小說。 不過整體而言,不如陀氏的《白癡》《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

最后一部最好。

6.大家談談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的看法

我覺得罪與罰 實質是從宗教角度出發的,似乎又超越了宗教的罪惡與懲罰,人是不完善的,人性擁有欲望,畢竟欲望是人性的原動力,但是與西歐小說不動點就在于,西歐承認人性本惡,強調節制。

而罪與罰則是從其他的方面看待人性這個問題的。姑且拋棄什么是罪惡,誰又來懲罰這個話題。

作者他的思路是回歸到人性本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對與錯,欲望是人性的本能,落弱強食,是自然的規律,什么是罪惡,什么又是善良?這是由人類社會決定的。如果,現在要求我們給這本書加一個概括,我的結論是在書名后面加一個 ‘問號’。

罪與罰?。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