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文章全集,朗读者优秀文章朗读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6-17 12:47 阅读:
朗读者文章全集,朗读者优秀文章朗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曾以新颖的形式、优质的内容,丰富的精神内核俘获一大批观众, 在常德,有一群平均年龄80岁的耄耋老人,每天清晨或午后都会聚在一起大声朗读,他们没有气宇不凡的仪表,没有优美磁性的声音,但他们诵读的一字一句都融入了对生命和梦想的热爱。4月中旬的午后,在蒙蒙的细雨中,我踏入和生源养老公寓,走近这群特殊的朗读者。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和生源养老公寓一间不足20平米的阅读室,我见到了正在朗读岳飞《满江红》的柳静波。这个93岁的老人个子瘦小,声线苍老,带有浓重方言的朗诵并不悦耳,甚至听上去还有点奇怪,但她一边朗诵一边认真挥舞不住颤抖双手的样子却让人动容。见到有人进来,柳奶奶并没有停止朗诵,而是一首接一首的读下去,几首慷慨激昂的诗词下来,她又意犹未尽地现场扭了段秧歌舞,那灵活的身段完全不像一个近百岁的老人。

“柳奶奶以前是老师,现在是这里的文娱积极分子”,工作人员告诉我,不管什么活动她总是最积极的那个,合唱比赛打拍子,扭秧歌、写文章都不在话下,来公寓的10多年,柳奶奶自己创作了不少诗歌,也写了不少文章,刊登在公寓的内刊上,很受老人们的欢迎。

“小艾呀,我订的《文萃报》和《快乐老人报》到底来了没。”见聊到自己,柳奶奶赶紧提示工作人员,她露出不满的神色,暗戳戳地向我“告状”,“每次都要我催才帮我拿,我等得很着急的。”

强调自己是一枚“文艺青年”的柳奶奶教书育人几十年,已经习惯了在书本和文字中获取养分和快乐。公寓开展“朗读者”活动初期,她是第一个拥趸者,不仅帮着策划每期的朗读主题,还捐献了不少书籍,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自己读书教书一辈子,身体虽然老了,但灵魂和思想不能老,不读书,思想就会停止。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用苍茫的夜色作墨,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两个字,中国......”94岁的王泽春戴着老花眼镜依偎在老伴身边,一边伏案翻阅着工作人员用A4纸打印的朗诵文稿,一边和着旁人的阅读声,认真地朗诵着现代诗歌《青春中国》,他声音铿锵有力,节奏平稳,儒雅淡然的气质在老人中尤为突出。

工作人员在一旁小声地介绍,王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也是一名老军医,在部队时,他就十分喜欢看报读书,来到养老公寓后,他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读读书、写写字,为了保持健康的体魄,他每天也会去散散步、做做八段锦。

“年级大了,看不清咯”听到我们在谈论他,王爷爷抬起头不好意思地告诉我,随着年纪渐老,自己只能借助老花镜或放大镜阅读,十分吃力。好在公寓里的工作人员特别细心,发现很多爱读书看报的老人看不清字后,就把老人们喜欢的诗歌、文章用A4纸打印出来。密密麻麻的小字变成了行距排列宽松的三号字二号字。王爷爷在感激之余也成为了“朗读者”最铁的“粉丝”。每天到了朗读时间,他总是早早的来阅览室占位置。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和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在沟通,在交谈,是可以吸收营养的。”关于读书,王爷爷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电脑,书本就是学习知识和了解信息的载体,即便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但不管是对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阅读仍是效率最高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而谈及朗读的好处,曾经当过军医的王爷爷更是说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大声朗读可以提高肺活量,有利于开发右脑。因为大声朗读的实质是朗读者在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形象思维,思维得到了锻炼,也就可以有效防止老年痴呆。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在一群头发花白的老者中,我注意到一张略微年轻的面孔,她是55岁的张菊香----这群朗读者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用缓慢的强调诵读着《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声音不大,不仔细分辨,很容易就被淹没在此起彼伏的朗读声中,但她埋着头,看得仔细,读得投入。

“严格来说,她也算我们的护工。”看到我疑惑的表情,工作人员解释,在养老公寓,有好几个像张菊香这样的人,他们年纪不大,身体也不错,但经济收入困难,所以就在公寓和需要照顾的老人同吃同住,这样既可以帮忙照顾其他老人,又可以获得一份收入,相当于以工代养。

为什么要加入“朗读者”的行列?说起这个问题,张菊香有点害羞,她轻言细语地告诉我,自己只上过几年学,没什么文化,年轻的时候靠着打工过日子,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现在才知道读书的重要,活到老学到老,多学点东西总是有好处的。”

张菊香坦言,自己平时除了刷刷手机,打打牌没什么爱好,最开始是陪着自己看护的老人来参加“朗读者”,因为无聊就跟着一起朗读,没想到,慢慢地,她也喜欢上了这项“高雅”的活动。最主要,她从大量的朗读里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读一份健康杂志,她可以学习到各种保健和护理常识;读一则报刊新闻,她可以了解当下的时事和政策,不会和社会脱节;读一首好诗,她可以体验到有血有肉的情感,精神世界丰沛而满足;读一篇故事,她可以在脑海里体验别人的人生,生活不再枯燥无味。

“以前一有想不明白的事,我就在心里和自己犟,现在我会和自己讲道理,不再钻牛角尖。” 张菊香说,她发现读书其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不仅能让她增强自信,还让她学会了思考,看事情不再片面,“朗读,成为了我每天最期盼的时刻。”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生活不仅仅需要得到物质满足,还需得到精神食粮,老年人也一样”和生源养老公寓的负责人曾荣谈起自己开展“朗读者”活动的初衷,源于自己喜欢的那档电视节目《朗读者》,在这档节目里,她看到有不少老人参与其中,老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深深打动了自己。那时候她意识到,朗读并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

为了把“朗读者”这个活动顺利的开展起来,曾荣组织公寓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成立了一个执行团队,他们在筛选朗读题材时会一个个征求老人们的意见,最后筛选出富有正能量,能提振精神、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作品,再用A4纸打印成册。

但最开始,来参加“朗读者”的老人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即使来了,也只是捧着作品看,不敢大声读出来。“为了鼓励老人大胆地迈出这一步,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带头领着他们读。”曾荣告诉我,虽然和生源很多老人都是退休的教师、机关单位的退休工作人员,文化层次和精神要求比较高,但比起大声朗读,他们似乎更愿意默默地阅读。

想要打破这种僵局,还得潜移默化地改变老人们的观念。为了让老人发自内心的喜欢朗读,爱上朗读,曾荣开始要工作人员尝试每周组织老人们一起看央视的《朗读者》,并在每次的“朗读者”活动上根据主题配上优美的音乐,让老人们有更好的体验感,“慢慢地,老人们就放得开了,这个活动开办一年多,参与活动的老人已经从几个人发展到现在40余人,这让我们很欣慰。”

曾荣认为,大声朗读,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而长期坚持诵读,就会从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名篇佳作的精髓,并消化和吸收,从而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愉悦,让人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

“我们总是倡导价值养老,文化养老,‘朗读者’的开展或许就是文化养老的具体体现吧。”曾荣坦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她希望老人们能在朗读书籍的过程中汲取力量,让自己身心更健康,更加“年轻态”。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