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源》名句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2-07-01 17:59 阅读:
《古诗源》名句
1. \"The Book of Songs\" and \"Ancient Poems\" wants to understand it. It is best to be Cheng Junying's \"Book of Songs\",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There are comments and vernacular translations,1.《詩經》《古詩源》

想要通俗易懂,最好是程俊英的《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注釋,有白話翻譯,有收藏價值。程俊英先生對自己《詩經譯注》并不很滿意,因為詩是不可譯的,翻譯詩歌意思容易傳達,韻味卻會喪失殆盡。

想要深入研究,最好是程俊英、蔣見元的《詩經注析》,中華書局。有非常詳細的注釋,沒有白話翻譯。這個版本被收入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很有價值。

比較常見的版本還有周振甫的《詩經譯注》,中華書局。個人認為比較而言,程俊英的版本更好。

另外還有高亨的《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這本書的意識形態性較強,建議算了。《古詩源》,清代沈德潛編古詩選集,共十四卷,依據明代馮惟訥《古詩紀》等舊籍,收錄了先秦至隋代詩歌共七百余首。編者宗旨在于探尋詩歌之源,故取名《古詩源》。他認為“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而“古詩又唐人之發源也”。于是,他“溯陳、隋而上,極乎黃軒,凡三百篇、楚騷而外,自郊廟樂章訖童謠里諺,無不備采”,“于古逸存其概,于漢京得其詳,于魏晉獵其華,而亦不廢夫宋、齊后之作者。既以編詩,亦以論世。使覽者窮本知變,以漸窺風雅之遺意”。(《自序》)

2.觀滄海 曹操名句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解釋:日月運行好象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

賞析:詩人展開其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3.觀滄海名句欣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那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發源于滄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親。這是詩人豐富而奇特的想象。詩人創造出這樣一個宏偉的意境,也最能表達自己博大的胸襟。

【藝術手法】

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4.《觀滄海》曹操中描寫詩人想象中的句子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舍、強調,然后形成藝術的產品。這種產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純客觀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現存二十余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容卻是全新的。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曹操這個功績,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5.觀滄海 曹操名句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解釋:日月運行好象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 賞析:詩人展開其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

這是很精當的。

6.觀滄海的意思和名句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這時指的大碣石山。

一說即指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搖蕩貌。

③竦峙:聳立。 ④星漢:銀河。

[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

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賞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

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

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

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特色]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

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

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于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

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

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于《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

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

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于地質變動,沉于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澹澹,水波動蕩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

7.曹操《觀滄海》一詩中的千古傳誦的名句是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解釋:日月運行好象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 賞析:詩人展開其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

這是很精當的。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