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名句赏析

推荐人:网络投稿 来源: 网络资源 时间: 2022-06-29 20:21 阅读:
越中览古名句赏析
1. Appreciation of \"Vietnamese Middle -view Ancient\" is an ancient work, that is, the poet's visit to Yuezhong (Tang Yuezhou, Shaoxing, Zhejiang, Zhejiang).1.《越中覽古》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K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于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么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DIK

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2.《越中覽古》李白 的賞析

(1)這兩首詩都將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衰敗加以對比,抒發了詩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感慨,對功名富貴的否定。(2)相同的是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對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句的篇幅著重寫“昔盛”,而最后一句寫“今衰”來否定之,從而形成對比,轉出新意;第二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反襯昔日之繁華,從而見出昔盛今衰之感。 《越中覽古》賞析“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于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么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可資比較: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著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著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彌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后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罷了。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3.李白 越中覽古 的賞析

1、詩人著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榮(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涼反襯(末句)。

2、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可謂深刻。

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士衣錦還鄉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沉憂思。

李白的《越中覽古》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希望答案能幫助到你

4.李白的越中覽古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什么情感,結合詩句做賞析

《越中覽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 強 烈,都城中到處是錦衣士卒,宮殿上站滿了如花美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但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

《越中覽古》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懷古之作。

原文如下: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白話譯文: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后凱旋,六千義士都衣錦封官。當初滿殿的宮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鷓鴣飛落在斷壁殘垣。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

在過去的詩歌中寫下的繁榮的過去和在后面寫的文字的冷酷是非常強烈的。正面寫的越強大,它就越強大。為了充分表達主題,詩人也做出了與一般七個不同的安排。一般的七個必須,轉折點排列在第三個句子中,其前三個句子一直消失,直到第四個句子突然轉向另一個方面,它是非常強大的并且看起來。這種寫作不是一個詩意的詩人,很難自由地揮灑。

李白還有一首古詩“蘇太路古”的詩。這兩首詩都是古代作品,具有相同的主題和相似的主題,但是最重要的一首,關注過去的繁榮,試圖用四分之三的空間渲染,寫出今天的荒涼。荒涼,結出這個想法。蘇泰首先改寫今天的荒涼,暗示過去的繁榮,用今天的新自然風景掀起飄忽不定的人才,看到過去和現在的繁榮與衰落感,所以他們的手段表達方式不同。從這里你還可以看到詩人豐富的藝術技巧。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越中覽古

5.越中覽古的賞析,從題材,內容,意象,主旨,藝術手法,五個方面賞

題材:懷古,具體來說是針對古越王宮殿遺跡產生的感懷內容:前三句寫昔日越國的繁華盛景,正是勾踐滅吳之后,帝王躊躇滿志,將士衣錦榮歸,宮女艷如春花,越宮處于歡樂、喧鬧和繁華之中.最后一句詩人筆鋒一轉,急轉直下,寫到如今宮中唯有鷓鴣孤飛,暗示著古越宮人煙一無,垂楊衰草的荒涼景象,形成鮮明對比.意象:這里好像沒什么典型意象啊……主要是鷓鴣?鷓鴣主要因其叫聲凄厲,音如“行不得也哥哥”,在古詩詞中往往象征了離別,牽起行人羈旅的艱辛痛苦和離別的愁緒悲思.不過這里沒有離別,只是象征一種凄涼感,渲染衰敗的氣息和世事無常的悲涼氣氛吧.主旨:詩人通過對越宮昔日將士錦衣、宮女滿殿的繁華盛景的想象,與今日唯有鷓鴣孤飛殿上的荒涼衰敗之景形成對比,鮮明突出地表達了對于歷史變遷、滄海桑田的感慨,和對于世事無常變遷、繁華不可長久,如流水般易逝的嘆息.藝術手法:對比,想象懷古當然是要對比啦~就像我在主旨里寫的“詩人通過對越宮昔日將士錦衣、宮女滿殿的繁華盛景的想象,與今日唯有鷓鴣孤飛殿上的荒涼衰敗之景形成對比”,前三句寫繁華,最后一句驟然寫荒涼衰敗,則一種世事變遷、繁華流水的滄桑感和無常感驟然而出,對比越強烈,滄桑悲涼越突出,詩人的感慨與嘆息也不言而明了想象:因為前三句的繁榮李白又沒見過,都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嘛~詩人通過生動的想象,勾勒出越國繁榮時期的歌舞升平之景,為下文的轉折寫如今的凄涼做了鋪墊.。

6.李白 越中覽古 的賞析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

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

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于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

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

“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的情形表現得非常充分了。

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來表達。

詩人將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

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后來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這首詩的重點在于明寫昔日的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后來的荒涼,由此加以抹殺,轉而引出主旨。

原創,哈引用是我強項

7.李白 越中覽古 的賞析

1、詩人著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榮(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涼反襯(末句)。

2、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可謂深刻。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士衣錦還鄉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

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

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沉憂思。李白的《越中覽古》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希望答案能幫助到你。

8.【誰知道越中懷古的賞析越中懷古的賞析】

是《越中覽古》吧?賞析李白作品《越中覽古》雪浪花唐代文學作品盛行一股濃烈的懷古之風,尤其反映在成就最燦爛的詩歌作品里,懷古感比較強烈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劉禹錫、張子昂等.這是比較奇怪的現象,懷古因了傷今,為什么淪喪腐朽了兩晉南北朝沒有出現懷古之風,偏偏在強盛的唐代發生了呢?我認為,這反映了唐朝人的一種大氣,一種參與國家事物建設的精神并渴望從中建功立業的理想,唐朝人有遠大的抱負,并有實際行動,不象晉朝的文人躲起來只圖自己快活,從某種程度上,“魏晉風流”是拋開了社會責任純粹追求個人的風流.懷古傷今文風的流行反映了唐朝文人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唐朝許多的懷古的作品中,李白的這首《越中覽古》并不是最優秀的,在李白全部的詩歌中也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有其獨特的特色.全詩如下:越中覽古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全部寫當年越王破吳歸的盛況,繁華瀟灑,與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鷓鴣飛”形成強烈對比,更顯得“只今”的寥落凄清,讓人潸然淚下.后來,劉禹錫所做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與此詩風格相同,但藝術成就似乎更高.這首詩里,還有一層隱約的情感,那就是對自己遭遇的哀嘆.“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詩人追求政治上的成績與這兩句對峙起來,背后暗含無限心酸.“鷓鴣飛”怕也象征詩人心緒的一種孤飛,深有“孤云獨去閑”之感.全詩全是描述,沒有抒情的句子,但是最后一句一出,情感全出,境界立現,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此詩就是很好的說明,是為融情于景的佳作.但全詩氣象不足,也缺乏厚實,在唐代及后來懷古的詩詞中不是最好的,我更欣賞劉禹錫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9.誰知道越中懷古的賞析

是《越中覽古》吧? 賞析李白作品《越中覽古》 雪浪花 唐代文學作品盛行一股濃烈的懷古之風,尤其反映在成就最燦爛的詩歌作品里,懷古感比較強烈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劉禹錫、張子昂等。

這是比較奇怪的現象,懷古因了傷今,為什么淪喪腐朽了兩晉南北朝沒有出現懷古之風,偏偏在強盛的唐代發生了呢?我認為,這反映了唐朝人的一種大氣,一種參與國家事物建設的精神并渴望從中建功立業的理想,唐朝人有遠大的抱負,并有實際行動,不象晉朝的文人躲起來只圖自己快活,從某種程度上,“魏晉風流”是拋開了社會責任純粹追求個人的風流。懷古傷今文風的流行反映了唐朝文人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在唐朝許多的懷古的作品中,李白的這首《越中覽古》并不是最優秀的,在李白全部的詩歌中也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有其獨特的特色。全詩如下: 越中覽古 越王句踐破吳歸, 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前三句全部寫當年越王破吳歸的盛況,繁華瀟灑,與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鷓鴣飛”形成強烈對比,更顯得“只今”的寥落凄清,讓人潸然淚下。

后來,劉禹錫所做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與此詩風格相同,但藝術成就似乎更高。 這首詩里,還有一層隱約的情感,那就是對自己遭遇的哀嘆。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詩人追求政治上的成績與這兩句對峙起來,背后暗含無限心酸。“鷓鴣飛”怕也象征詩人心緒的一種孤飛,深有“孤云獨去閑”之感。

全詩全是描述,沒有抒情的句子,但是最后一句一出,情感全出,境界立現,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此詩就是很好的說明,是為融情于景的佳作。

但全詩氣象不足,也缺乏厚實,在唐代及后來懷古的詩詞中不是最好的,我更欣賞劉禹錫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赞助推荐